AI大模型杀疯:MiniMax-M1横空出世,刷新性能记录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你向AI提问一个复杂问题时,它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直接卡壳:“抱歉,我处理不了这么长的内容。”
别急,这个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
6月17日,一家叫MiniMax的中国AI公司,突然放了个大招——MiniMax-M1。
这个名字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它背后藏着一场足以改变全球AI格局的革命。
有人说它是“核弹级”技术,有人说它“卷到了硅谷”,甚至有人断言:
“这可能是Agent时代(智能体时代)的首选模型。”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M1到底有多猛,为什么它能让整个AI圈炸锅?
一、AI界的“超长待机王”:能一口气读完《红楼梦》的模型
想象一下,你让AI帮你写一份30页的报告,它需要从一本百万字的小说里找线索,还要结合最近的行业数据。
传统AI模型会怎么做?
大概率是:“对不起,我记不住这么多字。”
但MiniMax-M1不一样,它一口气能处理100万Token,可以简单理解为字符数。
什么概念?
相当于它能完整读完《红楼梦》前80回,约80万字,还能边读边思考:
“贾宝玉为什么总哭?”
“林黛玉的药方里到底有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不仅能“看懂”,还能一口气输出8万Token的回答,相当于写一篇超长论文。
相比之下,其他顶尖模型最多只能处理十几万字,输出也卡在几万字以内。
用网友的话说:“这就像别人拿计算器做题,它直接搬来了超级计算机。”
二、省钱又省力:训练成本砍掉90%,AI也能“吃糠咽菜”
你以为训练这种“超级大脑”要烧多少钱?
答案可能会让你下巴掉下来:
53万美元,约380万人民币。
这什么概念?
其他公司的同类模型,动不动就烧上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
MiniMax却用512块显卡,还是国内能买到的H800型号,三周时间搞定了。
用程序员的话说就是:
“别人吃满汉全席,它啃馒头咸菜,结果跑得比谁都快。”
怎么做到的?
MiniMax玩了两个“魔法”:
1. 闪电注意力机制:传统AI模型处理长文本,就像人眼扫书页,逐字逐行看,效率低。
M1改成了“扫一眼目录,直奔重点”的方式,算力消耗直接砍到同行的1/4。
2. CISPO算法:训练AI就像教小孩做题,传统方法是反复刷题到崩溃。
M1直接“抓重点题型”,收敛速度比字节跳动的DAPO快一倍,训练成本直接腰斩。
结果就是:“别人烧1000万,它花100万,还能干更多活。”
三、价格屠夫上线:API定价低到“离谱”,DeepSeek瑟瑟发抖
更狠的还在后头:M1直接把价格打下来了。
如果你是开发者,想调用它的API,价格表是这样的:
0-32k字长度:输入0.8元/百万字,输出8元/百万字;
32k-128k字长度:输入1.2元/百万字,输出16元/百万字;
128k-100万字长度:输入2.4元/百万字,输出24元/百万字。
啥意思?
举个例子:
你让AI分析一份10万字的合同,用M1的话,最多花24元。
换成其他模型?可能得上百块,甚至根本处理不了。
更绝的是,MiniMax直接宣布:“在自家APP和网页上,M1随便用,不限量。”
这就像海底捞突然说:“火锅免费吃,调料自己加。”
四、技术圈炸锅:开源周来了,每天一个“王炸”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MiniMax直接甩出一个“王炸周”:
从6月17日开始,连续5天,每天发布一项新技术。
第一天是M1,后面还有啥?
语音模型?视觉模型?多模态大杀器?
没人知道,但整个技术圈都在屏住呼吸。
海外程序员在社交平台狂刷:“Chinese AI is coming!(中国AI杀疯了)”
国内开发者则开始疯狂测试,有人发现:
代码能力:M1-40k版本在软件工程评测中得分55.6%,稳居第一梯队;
长文本理解:在百万字文档里找答案,它比GPT-4o还准,仅次于谷歌Gemini 2.5 Pro ;
工具调用:模拟真实场景调用工具时,它甚至超过了Gemini 2.5 Pro。
用网友的话说:
“闭源模型能干的事,它都能干;闭源模型干不了的,比如百万字处理,它也能干。”
五、DeepSeek会不会慌?
这场战争的对手是谁? 答案很明确:DeepSeek。
这家同样来自中国的AI公司,凭借DeepSeek-R1模型一度成为“性价比之王”。
但M1的出现,直接让它陷入被动:
性能:M1的长文本能力是DeepSeek-R1的8倍;
价格:M1在0-128k区间定价更低,还多出了128k-100万字档位;
开源:M1直接开源模型权重,连训练细节都公开,跟DeepSeek一样是真开源。
更致命的是,MiniMax的策略很明确:“开源+免费+低价”三连击。
这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厂商用“安卓开源+高性价比”打垮功能机一样,大模型行业继续经历着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双重革命。
六、普通人能感受到什么?AI助手将“脱胎换骨”
说了这么多技术细节,你可能想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答案很简单:你的AI助手马上要“升级大脑”了。
举几个例子:
1. 学生党:写论文时,AI能帮你直接分析几十篇文献,找出核心观点;
2. 打工人:处理上百页的合同或报告,AI能瞬间提取关键条款,还能生成总结;
3. 程序员:看懂整个代码库后,AI能帮你找出Bug,甚至直接写新功能;
4. 短视频创作:输入一段脚本,AI能分析结构、模仿风格,生成N个变体视频。
更疯狂的是,MiniMax已经宣布:“M1在自家产品里免费用。”
这意味着,很快你就能在星野、Talkie这些APP里,体验到“超长待机”的AI。
七、一场由中国引领的AI变革
最后,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
未来三个月:各大厂商会疯狂跟进,开源模型大战全面爆发。
未来一年:基于M1的开源生态会爆发,大量开发者涌入。
未来三年:AI将真正渗透到生产场景,取代大量重复性脑力劳动。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这个叫MiniMax-M1的模型。
它不是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一场从架构到算法的彻底革新。
用MiniMax自己的话说:“这早该成为一种共识。”
中国AI,不再只是“追赶者”,而是“定义者”。
下次当你问AI问题时,如果它突然变得“知识渊博又快又便宜”,别惊讶。
那是MiniMax-M1在背后默默发力。
这场属于中国AI的“逆袭故事”,才刚刚开始。
(全文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