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城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六)
------没有”语“的环境要用”文“来学”语“---学问比说话更重要------
家长四:就是这个“酝酿”。前天的讲座我也听了。我感觉您对这个“文”和“语”分开来解释,非常好,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在您讲课的时候我也不断的回忆我小时候的成长。我爷爷是1910年出生的人,那时候还有文言文教育。我小时候三、四岁的时候他就教我三字经。一直到我很大的时候.....我小时在地上划“人之初”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划什么,但是大一点的小孩就说“你已经在学字了”。
季谦先生:恩,是的!
家长四:但是真正理解这几句话是我真正到了懂事的时候。甚至于,他们在教育我的时候,和我弟弟抢吃的时候会说到“融四岁,会让梨”。于是我才知道当初背的是这个。
季谦先生:是的。
家长四:所以我相信您说的是非常有道理也愿意这样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是在中国,我相信这是肯定要做的事。但是我们是在国外,就有些困难。我可以在胎教,就给他“文”的熏陶,高雅的音乐,我可以给他念。但我不能给他创造一个“语”的环境。在家里我们当然可以强迫他说中文,但出了家门他的语言环境全是德语。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背下了四书五经,他能否把这些转化到他的日常语言中去呢?我们有个朋友,孩子刚来德国的时候中文已经没有问题,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二十出头。到我们家的时候,我们稍微说一点复杂的中文,他听不懂。再一个问题:如果他不能用这样一个语言,他就没有像我们那样能有消化四书五经或三字经的一个机会,储藏的宝藏就不能开发出来。对国外的孩子您有什么特殊的建议?哪怕我每年带回国,在爷爷奶奶那里,在交流上还是碰不到深度的话题。
季谦先生:你刚才提到的这个孩子的例子可以证明我们教育所造成的悲哀。这个孩子从小不是读经的,他只读一些白话文。来到这里又没有继续读。那么来到这里继续读白话文,他的能力也不是很够的。假如他从小,他从幼稚园一直到六岁七岁,他读两三年的《论语》、《大学》、《中庸》。他把经典能背一些,他的中文的阅读能力一定很强。这个父母再给他读一些中文书。都不要跟中国人讲话,只要读中文书就好。他读中文书太少了。
家长四:可是我们在中国学英语的时候,也就是用读的方法,后来我发现出来后,还是哑巴英语哑巴德语。
季谦先生:是呀。
家长四:那孩子会不会也是哑巴中文?
如幻: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优势的,我们具有双母语的优势。这种情况在我们中文学校我见到很多。这无一例外都是父母不重视孩子中文的结果。我碰到几个孩子,父母都是现在后悔。当时来了的时候都是六七岁,七八岁,都太担心他的德语了。生怕他的德语不好。就用所有的时间去学德语。觉得中文反正会了,交给中文学校就行了。最后被耽误了,就是这样。只要你稍微重视点。平时和他说中文首先口语不会有问题。再一个像王老师说的,他能读经,他认字,他读书。书里的知识比平时交流的词汇丰富得多也生动得多。
季谦先生:他一来到德国,他的父母亲就看不起中国了。这样就自讨苦吃。
家长五:像我的孩子,他学中文通过圣经学的,用大卫王的诗篇。他现在和我父母亲写信交流没有问题。他十八岁,没有上过一天中文学校。我当时不知道读经。那些大卫王所罗们诗篇很美的,但是肯定没有中国的经典美。
季谦先生:是。有千差万别的发展,就是要从教育的角度确定一个观念。”语“是在环境中学的。来到异乡,别的国家就没有这个环境对不对?所以没有”语“的环境要用”文“来学”语“。怎么来?就是把”语“纪录下来,用读书的方式来读,那就是白话文。所以他假若继续读中国书,所读的是白话文,那他将来对”语“的能力就不会差得太远。只有读《论语》,只有读古人的书,他对于讲话的能力,当时是没有养成。但是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一个中文经典读过几本的孩子,他一定看到中国书,看到白话文很喜欢的。假如平时都有读中国书,都没有讲中国话,那他对中国话的距离还不会很远。那如果想要讲中国话的时候,他就用”书“里的话来讲中国话。讲的便扭,没有一些口语。但是他很有学问啊,别人还要听他讲啊。所以这是一个不得以。但是他若回到中国。比如他看很多中国书,很多的白话文杂志,天天看,他都没有讲过中国话,他回到这个环境必须讲中国话了。他一个两个礼拜就会讲了。然后三个月就会讲得很流利了,你怕什么呢?但是他如果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就会讲几句中国话,中国书也没有读几本,经典都没有读,他会讲中国话,又有什么用,这没有意义嘛。所以我用一个相反的例子来让你思考一下。在台湾在大陆,现在我在推广,我不止是推广中文读经,我推广英文读经,现在正要推广德文读经。那么我们英文读什么,读莎士比亚。比较差的是读英文的名著,比如说英美有名的演说,有名的著作,或英文的圣经。那么这些经典如果会了,普通的文章就很容易就会。普通的文章会了,纵使没有和英美人讲过话,他以后到了英美的环境,他用他所读过的书的文章来跟人家讲话。然后别人呢听起来怪怪的对不对,讲起来文绉绉的对不对,不像在讲话对不对,但是他有学问。你看他读莎士比亚,他读希腊罗马神话,他读他们的柏拉图,读他们的林肯。结果到美国去他一开口就说,你们华盛顿怎么说。人家会很恭敬他。他若读那么多的英文,英文发音都是一样,字都一样,只是组织不一样,对不对。他去那里三个月之后他要讲英文还不简单么?所以不要烦恼那不需要烦恼的,你烦恼那个该烦恼的。你这个没有学问就一辈子没有用。有学问就什么都有用。你烦恼他不会讲话做什么呢?
家长一:像中文学校的孩子吧。学中文和我们学德语一样的。听是最容易的,然后是读,说是最难的。因为思维不一样。讲的是中文文法的德语。和母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发现中文学校的孩子也这样,他们用德语语法说中文,其实他们是用德语在思考。如果读经文言和白话不一样的话,孩子和人中文交流还是有问题。他无法表达出想说的。
季谦先生:他有三个等级。一个是经典文章,一个是普通白话文章,一个是白话即讲话。白话文章离讲话比较近,但是还不一样,是不是?然后经典文章离得更远嘛。那我们说读经,他就会读白话文。白话文很接近语言,但不完全是。所以讲得不那么流利。也不能用一些很平常的语言。那么说用一些文绉绉的语言,人家听起来怪怪的,还要想一想,但是,他有学问。如果说我会德文的《浮士德》,我读席勒,我读康德黑格尔,我很熟。但我讲出来不是普通的德语,我是去研究所讲课的。他们都要洗耳恭听。我就发音不标准,他们还要很认真听我说。你是要做这种人呢?还是要和他们去市场打交道。你是要做哪种中国人?所以你不要烦恼那些你不必烦恼的,你不要把孩子训练成庸俗的人。高雅的人庸俗很快的,庸俗的人高雅很慢的。你不要烦恼他不会讲德语不会讲中文,你只烦恼他不会看德国书,看中文书。那么有环境他一定不会故意不讲嘛,没环境他要讲也没有用嘛。所以你烦恼都不需要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都不会遇到的,你烦恼那个做什么。而且你还要创造环境,赶快让他去学德语。你不要学,在环境中就可以。然后让他去讲中文。你家里讲中文就可以了。你不必说,我送回北京几个月。那都是无聊,那花钱花时间。你赶快把经典读好,赶快去进很多中国书,那些童话啊、不是儿歌,那些故事书来给他读。那这样他阅读中文的能力就很好。只要能阅读中文,你在德国何必要和人讲中国话年,你回到北京两个礼拜就能讲中国话了。所以不要烦恼那个不该烦恼的,赶快烦恼你的孩子有没有学问。先烦恼这个问题。这叫教育应该做的。
伯毅:其实老师说的意思是,假如你会开精密的宇宙飞船,你觉得哪个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