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10|回复: 0

为了让 AI 写作顺手一些,我设计了一套“人主导、AI增强”的写作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7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一、一次不太“顺手”的AI写作体验


最近,我在开发一款AI写作助手。这个想法的萌生,源于我自己在深度使用大语言模型写作时,一种持续存在的、难以言说的“别扭感”。一方面,我确实惊叹于它能根据几个简单的指令,在十几秒钟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这种效率是革命性的。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我却时常感到束手束脚,不够“顺手”。

这种“不顺手”的感觉,具体体现在几个场景里。比如,当我需要处理一篇包含内部信息的文稿时,我总是提心吊胆,不得不先把所有的人名、地名、组织名手动替换成“XX”,再交给AI处理,完成后再一个个替换回来。整个过程繁琐又机械,仿佛我不是在与一个智能助手协作,而是在指挥一个既强大又“不懂事”的实习生。

另一个困扰是,我脑海里明明积累了许多精彩的范文、金句和惯用表达,但在写作时,却很难让AI精准地领会并运用它们。我只能反复调整提示词,期望它能奇迹般地“猜中”我的想法,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让我感觉,积累的写作“内功”,在这位“大力士”面前似乎全无用武之地。

最让我沮丧的是修改环节。AI给出的初稿,但凡有几处不满意,我试图微调,结果往往是全文风格大变,甚至逻辑重组。我被迫在“小改”与“重写”之间反复拉锯,最终发现,折腾半天还不如自己动手来得快。

这些具体的困扰让我开始思考:这种普遍存在的“别扭感”,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逐渐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技术瑕疵,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人机关系”问题。我期望AI成为一个无缝融入我们思维的“增强器官”,但现实是,我们反过来需要去适应它、迁就它,它更像一个需要小心翼翼伺候的“外部工具”。正是这种关系的错位,导致了种种不顺畅。

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任务:能不能开发一款工具,来校正这种错位的关系,让AI写作真正变得“顺手”起来?这便是我探索的起点。
二、AI 写作不顺手的三个“症结”


我意识到,要让AI从一个“外部工具”转变为一个好用的“内部助手”,就必须打通横亘在人与机器之间的几个关键“堵点”。我将它们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症结。

第一个症结,是信任与效率的对立。 我之所以要手动脱敏,根源在于对数据安全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完全正当的,但它直接导致了沟通效率的低下和AI理解的偏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只依赖云服务商的“承诺”。我想到,解决内外因矛盾的方法给了我启发,真正的解法或许在于强化“内因”——也就是将数据处理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我构思了一个“前端脱敏”的方案:让一个受信赖的程序在我的电脑上自动完成敏感信息的识别、替换和最终还原。这样一来,发送到云端AI的永远是“净化”过的数据,既保证了AI的理解力,又从根本上打消了我的安全顾虑。

第二个症结,是我脑中的“知识”与AI的“算力”之间的隔断。 我积累的那些好词好句、经典结构,它们是非结构化的,存在于我的记忆和语感中。而AI的生成,是基于概率的“全新创作”,它无法直接调用我的这些个人积累。这让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浪费。要解决这个症结,我想到必须建立一座桥梁,将我脑中的“写作智慧”,翻译成AI能听懂的“结构化指令”。我的方案是,开发一个功能,让我可以方便地将自己收藏的素材进行“拆解”和“标签化”,形成一个私有的“思想弹药库”。当我写作时,我不再是笼统地要求AI“写生动点”,而是可以直接命令它:“在这里,用我素材库里‘关于决心’的那个排比句式,结合上下文重写一遍。”这才能让AI真正站在我的肩膀上创作。

第三个症结,是创作“主导权”的让渡。 “一次性生成”的模式,看似高效,实则让我从一个“创作者”变成了一个不断提需求的“甲方”。写作本应是一个反复推敲、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我想要的是夺回这种过程的主导权。我的思路,是将AI的“宏观构建能力”和我的“微观掌控能力”结合起来。我设想了两种模式:先用“快速写作”模式,让AI帮我搭好文章的“骨架”;然后,切换到一种“沉浸式编辑”模式,在这个和我习惯的写作软件几乎无异的界面里,可以对一字一句精雕细琢。而AI则退居一旁,随时听候我的调遣,为我提供局部的润色、扩写或素材填充。这才是回归了写作的本质。
三、走向一种“以我为主”的写作新范式


梳理完这三个症结及其解决方案,我发现,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思想:建立一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写作新范式。 在这个范式里,AI不再是那个让我又爱又怕、需要去适应的“他者”,而是像我的手臂、我的笔一样,一个完全服务于我创作意图的、强大而可靠的工具。

我正在开发的这款AI写作助手,正是这个思考过程的产物,为了解决自己在真实创作场景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而设计的一整套“组合拳”。它背后的哲学很简单:工具的进化,应当服务于人的解放,而不是增加人的束缚。

目前我的这款AI写作助手已有了一个雏形,已能初步实现上述的要求,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可以点个关注,了解最新的开发进展。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2 17:24 , Processed in 0.0826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