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最近和几位事务所的老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焦虑。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年审加班到凌晨的疲惫,也不是来自客户的不配合,而是来自一种“无声的替代”。一位朋友苦笑着说:“现在底稿里的凭证,一半是AI先扫一遍,标出异常再给我们看。我感觉自己快成了AI的‘复核员’,以前那种‘猎手’般的成就感,没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扎心,但又特别真实?
没错,AI和自动化(RPA)的浪潮已经不再是新闻,它正实实在在地渗透进我们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自动银行函证、智能合同审查、数据分析模型一键跑出风险点……以前需要几个初级审计员花一周时间抽的凭、对的账,现在系统可能几小时就搞定,还更准、更全。
那么,问题来了:当机器把重复、繁琐的“体力活”都干了,我们审计人,价值何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不谈空洞的理论,就聊聊在这个大变局下,我们每个审计人该如何“武装”自己,实现从“操作工”到“价值创造者”的跃迁。
一、 认清现实:AI不是敌人,是“超级助理”
首先,我们必须甩掉一种错误观念:把AI当成抢饭碗的对手。
清醒点!AI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强大、最不知疲倦的助理。 它的优势在于效率、精度和规模。让它去处理海量结构化数据,它能7x24小时不眨眼,绝不会因为熬夜而看错一个数字。
但它(至少在当前)的劣势也同样明显:缺乏职业怀疑、无法理解复杂的商业语境、做不出基于经验的综合判断。
举个例子:AI可以通过比对成千上万份采购合同,精准找出偏离标准条款的异常点。但它无法回答:为什么这个供应商总能拿到特殊条款?是背后有隐秘的利益输送,还是因为它是我们关键的战略合作伙伴,这点让步是商业必须?
后者,恰恰是我们审计专业判断的用武之地。
所以,我们的第一项能力提升,就是学会“驾驭”这个超级助理,而不是被它替代。
最佳实践案例:
某大型审计项目组,引入了一套AI凭证抽查工具。他们不是简单地把工作丢给AI,而是做了两件事:
训练它: 项目组资深经理带领团队,将历史上发现舞弊的典型案例凭证特征“喂”给AI,不断优化它的风险识别模型。这让AI变得更“聪明”,更能抓住真问题。
超越它: 团队成员把AI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进行更深入的访谈:和采购经理聊供应链风险,和销售总监聊渠道压货的潜在可能性,和研发人员聊资本化支出的合理性。最终,他们发现了一个AI永远无法识别的、通过复杂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的问题。
看,这就是1+1 > 2。审计人员从凭证的“奴隶”,变成了风险的“指挥官”。
二、 锻造机器无法企及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既然知道了AI的边界,我们就该心无旁骛地,在它不擅长的领域建立起我们的护城河。
核心竞争力一:批判性思维与职业怀疑(Professional Skepticism)
这是审计的灵魂,也是AI的“阿喀琉斯之踵”。AI的逻辑是基于历史数据的概率判断,而我们的怀疑,是基于人性、商业逻辑和“反常即为妖”的直觉。
怎么提升?
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所以呢”? 看到AI标记的异常,别急着下结论。想想:背后的商业动机是什么?管理层是否有压力去达成这个指标?这个交易模式是否符合行业惯例?
拥抱“反常识”的发现。 不要轻易用“系统误差”或“特殊情况”来解释异常。恰恰是这些不符合常规的地方,可能隐藏着最大的风险。记住,审计的价值不在于确认正确,而在于发现错误。
跨界学习。 读读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理解人在决策中的非理性。这能帮你更好地判断管理层在盈余管理中的潜在动机。
核心竞争力二:商业洞察与风险预见能力
未来的审计,绝不是一份“数字无误”的证明,而是一份“风险地图”和“商业体检报告”。客户需要我们告诉他的,不仅仅是财报有没有问题,更是“你的公司在哪方面可能出问题”。
怎么提升?
从报表走向业务。 强迫自己跳出底稿。花时间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盈利驱动因素、核心竞争力和行业痛点。参加客户的业务分析会,哪怕只是旁听。
建立“风险雷达”。 持续关注宏观经济、行业政策、技术变革对客户的影响。比如,对于一家制造业客户,你是否能预见到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迭代或环保新规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在审计计划中有所侧重?
学习最新的审计理论: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与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 Auditing)的深度融合。 这不是空话。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不再是年度的“一次性快照”,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关键业务流程和控制点进行近乎实时的监控。我们要做的,是设计这些监控模型,并解读监控结果背后的商业信号。
核心竞争力三:沟通、协调与人性化技能
AI能生成报告,但它无法在会议室里,面对咄咄逼人的CFO,有条不紊地解释一个复杂的会计处理问题;它也无法带领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在高压下高效协作。
怎么提升?
练习“讲故事”的能力。 把枯燥的审计发现,编织成一个有前因后果、有风险警示意义的故事。让管理层一听就懂,并能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别只会说“贵公司内控存在缺陷”,试着说“我们发现,从采购到付款的这个环节,就像高速公路上有一个没关的匝道,任何车辆(资金)都可以随意进出,这让我们对全年采购成本的真实性感到担忧。”
成为“桥梁型”人才。 既能与IT人员沟通数据字段的含义,又能向审计合伙人解释技术风险,还能和业务部门聊流程优化。这种跨界翻译和协调能力,极其宝贵。
锻炼领导力。 即使在项目组里,也要有意识地承担更多协调、指导和决策的责任。未来,审计团队的负责人,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和风险顾问的合体。
三、 行动起来:你的个人能力升级路线图
道理都懂,关键是怎么做?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三步路线图:
“工具化”自己(短期,6个月内):
主动学习并使用你所在机构已有的数据分析工具(如ACL, IDEA, Tableau,甚至高级Excel功能)。
了解RPA和AI的基本原理,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用你会编代码,但你要会“提需求”。
一句话:从“怕工具”到“用工具”。
“专家化”自己(中期,1-2年):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行业或领域(如金融、医药、TMT),深入研究其商业模式和特有风险。
考取如CISA(信息系统审计师)、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增值证书,拓宽你的能力边界。
一句话:从“什么都懂一点”到“有一样特别精通”。
“战略化”自己(长期,3-5年):
训练自己的宏观视野,思考审计如何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赋能。
刻意练习你的沟通和影响能力,争取在重要会议上做陈述,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审计结果。
一句话:从“执行者”转变为“影响者”。
结语:审计的“温度”,无可替代
说到底,审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的、可重复的部分,会越来越多地被AI接手。而艺术的、需要洞察和判断的部分,正是我们价值的星辰大海。
那份在复杂线索中揪出问题的“直觉”,那份在面对压力时坚守准则的“操守”,那份在沟通中赢得信任的“共情”,是机器永远无法编码的温度。
浪潮已至,无处可逃。但别忘了,真正的冲浪者,从来不是自己去对抗海浪,而是借助海浪的力量,滑向更远的地方。
希望我们每一位审计人,都能成为这个时代智慧的“冲浪者”,借助AI的浪潮,抵达更广阔的职业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