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09-12-9 23:34
真遗憾,这次见面没能多聊聊。小时候有人给我算命,说我长大后总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贵人,一路看来还挺灵验的。你也列在了我的贵人名单里。儿子在那些经典的影响下成长,将来一定错不了。
就是可惜他诵读的次数太少,以听CD为主, 每周前四五天听,周末自己读,每次只肯读一两遍。不过他读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快背下来了。因为读的少,认字速度下降了。上次在中文学校的那次试听,受益不少。儿子和他爸爸现在回国了,等他回来准备调整方法学论语了。目前他还是挺感兴趣的,而且能背他也挺高兴。里面的很多道理讲给他听,他也觉得蛮有意思的。就是还得想办法让他多读。
你说的没错。孩子的德语确实不用担心。他的德语最近一段暴发性的长进。上周做u9,大夫问我他明年上学的事,我说感觉他德语还不够好,不打算让他上。大夫说他没问题,想上的话应该可以。
那么我就踏心教好他中文,争取不回国受教育也能把中文学得好好的。
如幻
发表于 2009-12-9 23:45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0 08:50 编辑
最近看了龙应台的书,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龙应台的儿子们不会中文。是不是因为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还是因为她没有找对教中文的方法。她会不会觉得儿子们看不懂她写的书,是一种遗憾。那么多海外中国人努力教 ...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9 21:4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方法很重要。时机很重要。
在恰当的时机用了恰当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中文教育的良性开展。
当然一切都不绝对,但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去教去学,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和龙应台一样,很多文化届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自身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是在教育问题上,因为大家都是五四后生人, 对传统的中文教育方式已经相当隔膜了, 也都不知道/不信任小孩子是可以这样学习中文的。
五四以来,由于受到胡适、杜威的影响,中国整个教育的理念都强调要照顾学生的兴趣、要随学生理解力的增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些见解落实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学上相当有用,是正确的,但落在人文学科上确未必! 不仅是龙应台,连南怀瑾先生这样从小读古书长大的人,也是在听說王老师推广读经后說“原来现在还可以这样讓孩子学中文啊”,南先生以为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呢。进而他也大力帮助王老师在两岸三地东南亚都推广华人读经。
人是很难脱离开自己成长的历程和所处的环境思考问题的,所以能在传统中断八九十年后重新倡导这样教育方式的人,能“逆”潮流而动的人,实在是非常了不起。当然,不仅仅是王财贵,国内的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等一些语文届资深学者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实践在宣导恢复中文学习的真正传统。光明日报去年的文章《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也表达了这样的反思和呼吁。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38490&highlight=%D3%EF%CE%C4%BF%CE%B5%C4%B3%F6%C2%B7%A3%BA%BB%D8%B9%E9%B4%AB%CD%B3
所以,以我来说,如果不是知道读经教育,知道有很多人这样做了,而且成效显著,我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也想不到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因为这和我的成长经验实在是大相径庭。
这九十年来,两岸的语文教学都是五四以后的传统,我教的学生里五六个都是台湾人,他们的父母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文言文训练了,他们从小学习的课本也是“小猫小狗小英小明”,他们开始也对读经教育很有疑虑的。目前和致谦学堂合作的台湾中華會館,他们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台湾人,也大都不了解读经教育,听王老师的讲座也是有震惊的感觉。我也认识德国台湾中文学校联合会会长,她知道读经教育后,还自责自己这个一直站在语文教育前沿的人,怎么会如此孤陋寡闻。我安慰她說不是她孤陋寡闻,而是这种教育方式大家已经遗忘太久。所以以龙应台生长的经历来讲,她想不到这样教育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她自己有学习古书的经历,但是这并不是她的学校教育经历,更何况她当时身处海外,所以她没有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教她的混血孩子,在海外只是很普通的经历,也算不上失败。大家不是都这样嗎?海外长大的孩子不会中文,天经地义啊。在这点上,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学家也很难例外。
11月底我受邀去Krefeld中文学校和那里的老师家长交流读经教育,又听了很多故事。这个中文学校不大,但是几位发起人都是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公派留学生,每个人都非常出色,现在也都是事业成功人士。他们的孩子大多是十岁~十五六岁,每个人说起孩子的中文教育都是一肚子苦水。一个妈妈說为了讓十三岁的儿子喜欢中文阅读,每天相约和孩子读一页《天龙八部》,但是孩子每天是多一个字也不读,纯粹完成任务;另一个博士妈妈每天和自己十二岁的女儿读《琼瑶》,因为这是女儿喜欢的主题,但是,女儿仍然是非常勉强,能不读就不读,可是抱起德语书,是两天读完一大本。这个妈妈是有些苦恼的。她說对女儿的中文要求也不高,可是女儿就连基本的脱盲也沒达到,她心里多少有些自责。
其实,问题就是,这两位妈妈开始意识到认真教孩子中文的时机太晚了,方法也很有问题。
但是,我还是得說,能脱离开自己成长经历和环境来思考问题的,能反思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的,有几个人啊。很难责备任何父母。
但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也没有用恰当的方法教,也不是不能补救,只是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事倍功半。
对于读经教育,我也不仅仅是听到看到它的成果就将其奉为圣旨那么幼稚。事关自己孩子的教育,每个妈妈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我个人是反复研究过读经教育理念的,也找了很多中国传统私塾学习的资料参照,实地去了不少私塾考察,认定这是学习中文的正途(至少是正途之一),才开始三年的业余读经教学实践,这过程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华裔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看到了个别成功的例子,和更多的无奈例子,我因此也思考了海外中西文教育三年。结合教自己孩子和教一群孩子的实践,通过和海外做读经教育的妈妈和老师的不断沟通,我自己是越来越明了海外中文教育的困境和其原因所在,也越来越明白其解决之道了。
其实,海外中文教育的迷思并非那么难以打破。在现在的我看来,中文教育很简单,海外中文教育也很简单。
效率比较高的做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教孩子;至于教材,我个人选择经典为主,辅以白话文阅读,其他家长选择白话文为主,我不反对,表示理解。
具体說,一个可操作的方法(不排斥其他方法,呵呵。)就是在孩子小学入学前(6,7岁前),用兩~三的时间,用指读诵读配合白话文阅读的方式突破识字关,讓孩子顺利开始中文阅读,养成中文阅读的习惯。
如果没有在入小学前做到这点,那么到小学3,4年级前继续努力,争取突破识字关,讓孩子顺利开始中文阅读,养成中文阅读的习惯。
以我们目前的教学经验来看,无论是4岁半开始读经,还是6岁开始读经的,每天有一定的读经量(平均每天30-45分钟),配合白话文阅读学习,坚持两~三年后,孩子的识字关都能突破,阅读习惯也可以逐渐建立。
当然,这两三年需要家长比较用心,但是假如我们是对孩子的中文有些要求的家长,假如我们还要陪着他们学习十年中文,那早点进入佳境,讓他不到十岁就有中文阅读习惯,不比等到他十三四岁逼他读金庸和琼瑶更好嗎?不比等到他十七八岁再也不想学习中文更好嗎?如果早晚是花时间花精力,早花些时间精力,早些让孩子可以独立遨游中文世界不好嗎?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中文阅读也是一种习惯。什么事情成了习惯,就可以自主前进了。因为那时孩子就可以进行半自主甚至是自主学习,你不用逼他学,他看到中文书就想读,没有了还要找你要!
这时,就不担心西文阅读的冲击了。因为,中文有中文阅读的独特世界,自由其别具一格的风景,他給孩子带来的信息和感受很多是西文阅读不能取代的,正如很多西文阅读的体会不能在中文译文中感受到一样。假如这种独具魅力的中文阅读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他怎么会放弃呢。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实,海外华裔少儿是可以象阅读西文一样地热爱阅读中文的。
春子目前正在识字关突破阶段。我会尽量细致地记录她的成长,給大家更多第一手资料。我也会多替大家了解我们那些“书虫”学生的经验,当然,也有教训。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0 00:11
方法很重要。时机很重要。
在恰当的时机用了恰当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中文教育的良性进行。
当然一切都不绝对,但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和龙应台一样,很多文化届人士都非常支 ...
如幻 发表于 2009-12-9 22:4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你写了那么多你的经验,很感动。{:5_335:}
会想到龙应台,一个是她是我少女时代的偶像之一,总觉得她的孩子,应该中文非常棒。所以当知道安安和飞飞是中文半文盲的时候,有点震惊了。我自问没有什么文学造诣,相比经典更喜欢看小说杂书,相比中文原创更喜欢翻译作品。如果我的孩子学不好中文,似乎还有借口。但是她的孩子,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学不好中文,有些无法想象。
第二,看了她的《大江大河1949》,提到国共内战时期的一个联中流落到越南一带,唯一的教科书就是一本《古文观止》,最后从这个联中里也走出了不少人才。我想,经典里肯定学不到科学,学不到技术,但是也许学的是做人,学的是处世,这些也许是对成长更重要的东西。
你说的习惯,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中文的动力。习惯成自然,学习也就不会觉得烦闷痛苦了。问题就是习惯的养成,完全靠父母培养呢,还是也和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有关。就像在中国,也有喜欢看书写作的孩子,也有对语文课头疼的孩子(相信不是少数),只不过后者在国内那个环境下,中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就好了。这样的孩子若是在国外,难免会成为中文文盲吧~
另外,我们家的中文学习环境并不是很好。爸爸只会一点点中文,虽然支持我教孩子中文,但是我很难做到在爸爸在场的时候还是坚持说中文,而且自己也有学业将来也想出去工作,完全能留给孩子的时间不多,怎么来开展有效的中文教育呢? 真的很想知道别的类似情况的妈妈们的经验谈。{:5_335:}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0 00:28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9 23:29 编辑
今天时间太晚了,简单再說一句。
家里的中文环境可以通过播放中文录音、故事等等增加一些。
自己教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当然有豆妞妈妈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她过去发的帖子大家一定看到了),但是最好是給孩子创造一个小环境,有个读经班,中文spielgruppe什么的。中国自古就讲究易子而教,这是有道理的。每周至少一次,最好两次。每周两次,每次两三个小时集体学习的频率和强度,辅以日常的家内半小时~一小时学习,基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养成孩子的学习习惯。或者妈妈們轮流做老师也好。小朋友們之间的相互鼓励和促进也很有作用。这样一来,家长回家教也容易多了。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0 00:32
今天时间太晚了,简单再說一句。
家里的中文环境可以通过播放中文录音、故事等等增加一些。
自己教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当然有豆妞妈妈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她过去发的帖子大家一定看到了),但是最好是給孩子 ...
如幻 发表于 2009-12-9 23:2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35:} 谢谢,受教了。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09-12-10 10:00
今天时间太晚了,简单再說一句。
家里的中文环境可以通过播放中文录音、故事等等增加一些。
自己教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容易。当然有豆妞妈妈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她过去发的帖子大家一定看到了),但是最好是給孩子 ...
如幻 发表于 2009-12-9 23:2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问题正在这儿,如果有个班上的话,儿子无理由可找,无处可逃,也没有玩具可玩,强化训练效果一定非常好。可惜我们这边没这个班。强烈要求杜塞地区也办班。实在不行,我看能不能自己找两三个小朋友一起学。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0 10:22
96# 家庭主妇
先谢谢“家庭主妇”的信任。说到贵人,王老师不是老在演讲时打趣說“今天大家遇到贵人了,因为我叫王财贵”,呵呵。王老师还确实是很多父母的贵人呢,于我也是。
能说动中文学校开班最好,不能的话,就自己组织两三个孩子开始吧。教育的时机很重要。错过就很难弥补,或者就得加倍花时间精力弥补。
LW_RS
发表于 2009-12-10 10:44
{:5_370:}好专业家教哦
汗一个,
我好象没讲究什么方法也没刻意要小孩怎么学,
最多就是在家自己和小孩讲讲中文,
放放中文电视
不过准备周未送去中文学校了
自己教不来,没那个毅力,也做不到因材失教啥的{:5_386:}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0 13:01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0 12:03 编辑
98# LW_RS
其实我是懒人,呵呵。因为我看到太多太多把孩子交给中文学校,最后输出半文盲的事情了。当然,这不是中文学校的过错,一周只教只学两个小时中文,能把中文学好倒奇怪了。而且,这样学习中文,家长和孩子之间还常常有冲突,因为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学。最后是孩子讨厌中文,家长感觉失落。
我想,这样的事情,能避免最好。
但是我也认识几位妈妈,她们在孩子6,7岁前在别人看来很费心,早早就关注孩子的中文学习,让孩子上学前就爱上中文阅读,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中文教育可以达到半自学乃至自学状态,这些妈妈也早早就对孩子的中文高枕无忧了,孩子也因为喜欢中文而越学越愉快,越学越多。
我想,这样的事情,其实是比较划算做的。所以,决定现在多操点儿心,为了以后能早点儿不操心。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1 12:25
谢谢你写了那么多你的经验,很感动。{:5_335:}
会想到龙应台,一个是她是我少女时代的偶像之一,总觉得她的孩子,应该中文非常棒。所以当知道安安和飞飞是中文半文盲的时候,有点震惊了。我自问没有什么文学 ...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9 23:1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看龙应台“女人与小人”她应该是个很好的妈妈,不会忽视自己小孩的教育,更不会用自己的意志与喜好去控制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他的小孩有权利自己决定“我喜欢什么”,安安和飞飞幼儿阶段,正是龙先生生活最闲散的时间,相信她完全有精力,有能力“培养”她的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她可是在儿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跟他一路枯藤,老树,昏鸭的。。。她没有,不正是说明了问题么。 上次在斯图加特看苏昆在德的巡演,我前排的位置有个小女孩,最多4岁的样子,被按在座椅上半个多小时,最后还是爆发了,入场前也看见很多家长带着小孩,都是8,9岁的,最夸张的事,有个小姑娘还带了本子和笔进去,带着几岁的孩子,去看“惊梦”“寻梦”,还真是有文化,有勇气的。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1 13:03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1 12:16 编辑
我也觉得龙应台是很用心的妈妈。她的小孩应该教育得很好,即使他们沒学好中文,这并不等于她忽视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做人。
身为父母,每个人有自己教育上的想法。我都尊重别人的选择。
DLIII
发表于 2009-12-11 13:04
我家里特意装了中文电视, CCTV4的有些节目, 比如探索, 走遍中国, 学汉语, 说文解字, 百家论坛等等, 挺不错的。 另外, 我打算从明年开始, 每年回国一段时间, 给孩子创造一个纯中文环境。 还有, 考虑联合几个中国家长, 搞一个一周一次的中文聚会, 讲中文故事之类。 LG也在学习中文, 反正, 尽力而为吧。
学习要养成习惯, 要有持续性, 这点我同意如幻。 不过学习的内容, 我反对给小朋友讲纯粹的中文经典。 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用白话文一样可以讲明白。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1 13:14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1 22:50 编辑
我家里特意装了中文电视, CCTV4的有些节目, 比如探索, 走遍中国, 学汉语, 说文解字, 百家论坛等等, 挺不错的。 另外, 我打算从明年开始, 每年回国一段时间, 给孩子创造一个纯中文环境。 还有, 考虑联合几 ...学习要养成习惯, 要有持续性, 这点我同意如幻。 不过学习的内容, 我反对给小朋友讲纯粹的中文经典。 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用白话文一样可以讲明白。
DLIII 发表于 2009-12-11 12:0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DLIII也是用心的妈妈。
我們也不是纯粹只学中文经典。孩子只是指读诵读的学习以经典为主,讲其中的道理当然要用白话。不过,孩子对经典也不是完全没有理解。一点点一点点的。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理解。
生活本身很丰富,除了经典,确实要尽力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只是我常常时间有限,只能把宝贵的时间尽量用在孩子自己不能学而必须大人教的东西上,相信孩子具备一定能力后,很多东西他们可以自学。
春子因为读经典,认了很多字。读经之余,她也有不少时间听英语故事,做手工,读中文童书,现在还喜欢上了时不时地自学小学课本。前两天刚刚自己读完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本,昨天又拿出来小学一年级数学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学。她把课本就全当绘本看。“寓教于乐”,不,是“寓学于乐”,是孩子无师自通的本领。呵呵。
作为母亲,我已经开始感觉到一点点轻松了。因为她不用总缠着妈妈讲故事,而是可以自己读一些书,有时晚上叫她去刷牙她也拿本书到卫生间去读,有点欲罢不能。她也喜欢讲她從书里读到的故事給她的好朋友听。教孩子学习中文,只是“授之以渔”。希望她能有更多的快乐。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1 13:26
当然,除了中文书,春子也爱读英文书。春子奶奶前两天来信还问她的英文阅读怎么样了,老說春子爸爸这么大的时候都很会读书了。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1 13:32
看龙应台“女人与小人”她应该是个很好的妈妈,不会忽视自己小孩的教育,更不会用自己的意志与喜好去控制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他的小孩有权利自己决定“我喜欢什么”,安安和飞飞幼儿阶段,正是龙先生生活最闲散的 ...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1 11:2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学中文不是凭喜好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难道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挺危险的吧。
我也没有说龙是个失败的母亲,只是不明白她的孩子没有学好中文原因何在,是不是有地方值得我们这些新妈们借鉴。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1 13:36
我也觉得龙应台是很用心的妈妈。她的小孩应该教育得很好,即使他们沒学好中文,这并不等于她忽视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做人。
身为父母,每个人有自己教育上的想法。我都尊重别人的选择。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1 12:0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看《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就有感觉,她和安的隔阂,有些是文化上的隔阂,有些是年纪上的隔阂,可能也有一部分是语言上的隔阂。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1 13:39
我家里特意装了中文电视, CCTV4的有些节目, 比如探索, 走遍中国, 学汉语, 说文解字, 百家论坛等等, 挺不错的。 另外, 我打算从明年开始, 每年回国一段时间, 给孩子创造一个纯中文环境。 还有, 考虑联合几 ...
DLIII 发表于 2009-12-11 12:0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CCTV4的这些节目,给小孩子还有点早吧。给你LG看倒是不错。我在国内也喜欢看外语台的节目。上海ICS有个Culture matters挺有意思的。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09-12-11 16:15
其实有时候也不在于教了孩子多少东西,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能让孩子自主学习,乐于学习才是上境。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1 18:19
我觉得学中文不是凭喜好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难道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挺危险的吧。
我也没有说龙是个失败的母亲,只是不明白她的孩子没有学好中文原因何在,是不是有地方值得我们 ...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1 12:3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正因为学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所以最后结果如果,还是看孩子自己。做什么都凭自己喜好不可怕,可怕喜好什么都是被别人安排好的,我的小孩3岁4岁已经认了1000,2000汉字了,大学,中庸都滚瓜烂熟了,心算达到几位数了,什么几个月的小孩就爱上古典音乐,这些似乎都违背自然规律。用龙先生自己的话说,孩子啊,你慢慢来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1 18:43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1 18:37 编辑
正因为学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所以最后结果如果,还是看孩子自己。做什么都凭自己喜好不可怕,可怕喜好什么都是被别人安排好的,我的小孩3岁4岁已经认了1000,2000汉字了,大学,中庸都滚瓜烂熟了,心算达到几位数了,什么几个月的小孩就爱上古典音乐,这些似乎都违背自然规律。用龙先生自己的话说,孩子啊,你慢慢来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1 17:1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以平常心看待吧。
认字不是目的,背书不是目的,听古典音乐也不是目的,只是过程而已。
为人父母,都有教育自己孩子的天然权利,
而且,也是神圣的。
那是一个孩子生命最初的交托。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多多体会孩子的感受,
也有时不知道如何去爱她回馈她
才不辜负她对父母那份纯稚的、毫无保留的爱和信赖
无论如何,大家都是为了給孩子美好的人生,相信大家都会尽量慎重。可能路途或有不同,但是我们都相互祝福吧,期待与我们的孩子一起经历许许多多美好的生命体验。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09-12-11 22:46
又看到更新,写得太好了。感动。
“为人父母,都有教育自己孩子的天然权利,
而且,也是神圣的。
那是一个孩子生命最初的交托。”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09-12-11 23:44
前一段儿一个朋友带着她的小儿子到家里来玩, 我跟她讲我现在在教儿子读老子,如何教的,还让儿子给她念了几段。她很惊讶,说儿子智力超常,还问我是不是给儿子连故事书都不读,只读经典了。 这两个问题都是我没想到的反馈。 我的本意是想说,一个普通的小孩子可以读我们认为很难的书,证明这件事是可行的,并不难,只要方法正确。
我很佩服如幻,能把孩子培养得如此自信,自觉,大方可爱不失天真。记得应该是林怡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孩子。真能做到这一点,应该说孩子在学前父母要付出不少心思的。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09-12-12 00:14
"自信,自觉,大方可爱不失天真"说得非常到位。见过春子的人,都会说她是个敦厚可人的天使。和夏也是异常的可爱,整天乐呵呵的。真想念这两个小家伙和这一家人。呵呵。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2 10:30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3 22:38 编辑
"自信,自觉,大方可爱不失天真"说得非常到位。见过春子的人,都会说她是个敦厚可人的天使。和夏也是异常的可爱,整天乐呵呵的。真想念这两个小家伙和这一家人。呵呵。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09-12-11 23:1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LS两位妈妈过誉了。
小春子正好在这里,我把阿姨的称赞读給她,问她对吗,她居然很受用的点点头,自己倒不客气。再一项一项问问她,她的反应是:“自信?” 点头。 “自觉?”(犹豫了,这个有点不敢当吧)。“大方?”(犹豫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有时挺害羞的)。“可爱天真?”猛点头。
好了,春子的自我鉴定完毕。呵呵。
继续发8月份回国的一些记录。
2009-08-03
晓夏每天都积极地学习走路,经常东摇西晃地像个醉汉式地在家里走来走去,随时扑通摔倒或者坐个小屁墩儿,然后一骨碌爬起来。
2009-08-11
在HS会所见我研究生时的老师Z法师,一年不见,Z法师已经又是一派仙风道骨了,好像回到了十年前。Z法师是佛教界的青年才俊,第一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大陆法师,也是49年后第一位在北大取得教授职位的法师。法师在研究工作之余,也受邀在各地讲授国学和佛学,而他自己所主持的HS会所,也一直在组织针对高端客户的国学课程,授课教授都是国内的一流学者。我和Z法师交流了一下我在德国和朋友們学习国学的心得。
那天春子穿着奶奶給买的便装和服同去。曾在日本留学8年的法师自然喜欢得不得了。他很感慨春子的变化。小孩子每一年都不一样啊。
2009-08-13
和王财贵老师语欣哲萱伯毅去衡水见安金磊先生,和他那片有名的生态农业田。
天气好热。
語欣和哲萱轮流开车,到下午3点我们才赶到衡水。
到安金磊家的时候,他刚從地头骑车回来,一脸憨厚,车筐里还放着一本王阳明的《传习录》。让人想起中国农村中的“晴耕雨读”的耕读传统。
安金磊招待我们在他的家里吃他种植的绿色产品,玉米,西瓜。好吃!
之后在他小院儿里喝茶,王老师向他请教书院以后的农业种植计划。王老师计划在今后的书院田地里也请安金磊来种地呢。
说起安金磊,话题要叉开,实在值得給大家介绍一下。每次知道这样的人,心里都非常感动。也因为碰到这种坚持自己理想的人,对我也是一种鼓励。等春夏再大一点,妈妈也会給她们讲安叔叔的故事。
转贴我在儿教论坛转发的帖子,更多帖子见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54745&highlight=%B0%B2%BD%F0%C0%DA
mayavati按:曾和深圳的谦谦师姐通电话,她提到了“安金磊”的儿子在她们鹿鸣学堂读书。谁是安金磊?她说你上网看看就知道了。一看,实在是太喜欢了。
农民安金磊特立独行搞有机试验 创棉花神话(图)http://news.sohu.com/20070621/n250696706.shtml
来源:南方周末
一个“犟种”的7年
一旦受惊飞起,“扑棱棱”的翅膀声连成密密一片。安金磊一边收获旁边的棉花地,一边和妻子说笑:“全县的麻雀在开会呢。”
为了“养”麻雀而种谷子?周围的农民们没人会这么干,但他们早就习惯了安金磊的“另类”——7年前,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包下村子边缘常年无人问津的一块土地,开始了自己的有机农业试验。
比起7年前,比起周围的田野,安金磊的四十亩农地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棉花的神话
安家的棉花对乡亲们来说,几乎就是一个神话。
在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大部分人家遵循着同样的生存模式——青年人进城打工,但除了供养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很少有更多余钱拿回村里;父母带着孙子们在家耕作,小麦是全年的口粮,而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就是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一家老小买日用品的来源。
2006年入秋,马屯镇几乎所有的棉农都皱着眉头。收获季节开始了,但连续两个月的伏旱让棉株干渴不已,严重的已经成片死亡。
黄昏时分,安金磊经过金顺(化名)的棉田。金顺正在向经过的乡亲打听棉花的行情:“咋样啊?有消息没?”
“有说是两块七八的。没人来收咱也不知道啊!”
棉花的行情,是整个收获季节最重要的话题。
金顺望着自家的棉田——棉株只有半人高,在干旱中挣扎了两个多月后,不断显出枯萎的红褐色。而在安金磊的棉田里,一片油绿的棉株,直长到人的胸膛那么高,不但看不到一棵病株,还开着大朵的花儿,不断生出新的棉朵。
马屯镇的人们已经习惯了——2004年的大面积枯黄萎病中,这片棉田也是如此。那一年绝收的棉农不在少数,病株占到三四成已经幸运。可安家的棉花保持着最适宜的含水量(9%潮度),亩产达到400斤,每天都有十几个人来看新鲜。
2006年已经没人来看热闹了, 金顺对安金磊匆匆点点头,便忙着继续打听棉花行情去了——他2005年就已经放弃了向安金磊取经的想法。
2005年,金顺和其他乡亲们一起,得到了安金磊分赠的自育棉种。他喜滋滋地种下去,长势却跟往年差不多。
再问,他就觉得安金磊的做法“不靠谱”了。
在金顺眼里,一个好农民是不应该让土地闲着的, “岂不耽误了收成?一家人就靠这几亩地,能多种就多种几茬。”可每年,安家的土地都轮流休耕至少三个月。休耕期间,他专门让土壤长草,涵养地力。安金磊说,“土地跟人一样,不能总干活不休息啊。”
金顺家每年都用买来的种子,“那是专家研究出来的,能抗病虫害,收得还多”,但安金磊宁愿相信土生土长的、“经风雨多年”的种子:“本地的种子就像土生土长的人,肯定最适应这地方。”
金顺在收获期来临之前打杀虫剂,每亩成本几十元,但安金磊从来不打。他的棉田边上,玉米和芝麻像卫兵一样排成直线。“蛾子更喜欢玉米,有了玉米就不往棉花上去了;蚜虫不喜欢芝麻的味道,会远远地躲开,棉花也就沾光了。”原来是一个诱引、一个驱避。
金顺觉得,自从有了农药,“蚯蚓那东西就不打紧了,有没有也不耽误多打庄稼”。但蚯蚓是安金磊最看重的朋友之一,蚯蚓能松土啊,他趴在地上细看土壤,脸几乎要挨到地面。
于是,金顺和更多的乡亲们,继续他们十余年来的种植方式。买杂交种子、转基因种子,加化肥加农药加除草剂,再加大型机械化,用安金磊理解的话说:“农民受到压榨,只好再去压榨土地”。
2006年,金顺家用于棉田的杀虫剂和除草剂成本,比起三年前高了10%左右,但伏旱后依然大面积减产,而安金磊的棉田稳产了8000斤,能给他带来近4万元收入——同村里即便是两个儿子出去打工的人家,也不过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他的棉花,在绒长、抗拉的性能方面是明显优于其它棉花的。今年,他的棉花已经被一家纺织厂商全部订走,准备做成内衣出售,收购价是每斤4.5元。而市价是每斤“两块七八的样子”。
小院里的循环
在东紫龙村,平均每家操持着十余亩土地,春天撒种秋天收获,中间打几次药,其余时间就可以就近打零工了。在工地包点活儿、做装修、跑运输,甚至搬运、烧砖,46岁的张国富说:“田里的活不耽误,额外还有一两百块钱的收入,干吗不挣?”
安金磊的力气,全部花在土地上。
天刚亮,5点钟,安金磊夫妇起床。6点之前,安金磊一定会赶到几里外的田里,去听虫子的叫声。早晨昆虫活跃,他一听就知道土层里的生物是否丰富。“一定要有虫剌蛄(一种昆虫),它们是帮你间苗的,可以保证七八成的出苗率。”而其他农户的田里,早已听不到任何虫子的鸣叫。同样赶早下田,只是为了更多地趁着天光干活。
40亩土地,只有夫妻两个人,春天一人一把锹,撒粪肥,一个从南头撒起,一个从北头撒起;秋天腰间绑个纤维袋,摘棉花,一个从南头摘起,一个从北头摘起。偶尔擦身而过,说上一半句话。更多的时候,头也顾不上抬。晚上,人们吃过饭、开始看电视的时候,实在是黑得什么看不清了,夫妻俩才走在回家的路上。安家的晚饭,经常在八九点钟。
他们的小院在一条土巷子深处。三间砖房大屋,一个月洞门,和一棵大枣树笼罩下的后院。房子是十年前盖的,在村里属于中上水平。
表面上,安家和别的农家院并没什么不同。住上一天,就知差别——
洗碗用丝瓜瓤,烧水用玉米棒,洗头用碱面,每天进门,顺手从藤蔓上摘下新鲜薄荷叶,放进新沏的茶壶;饭后的碗筷用玉米面粉擦一遍,油污便干干净净,清水一冲即可。用后的玉米面粉拌上瓜果菜皮,就成了狗的美餐。玉米、芝麻、棉花等的秸秆全部留下,成为来年的堆肥原料。
安金磊床下住着一只蟋蟀,每晚“唱歌”。房顶上的容器专门用于接雨水喂鸟。女主人在厨房忙碌的时候,灯绳上趴着一只蝉。
安金磊进门洗手,脸盆从来是斜着放的——他只舀一瓢水。
存款在一天天增多,但他搞不清楚有多少,这数字对他也没有什么意义。除了电话费和孩子上学的费用,这个家庭很少有生活消费。“钱在大自然里完全用不上嘛!”他的屋子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老式单人沙发,木头方桌,木板床。有电视,但十几天都不开一次。二十年前的金星电视机,只能手动切换8个频道。一般的农舍里常挂着电信或移动公司赠送的年画,安金磊家的墙上是两幅字:“持身同铁汉,慎语学金人。”
着急起来,安金磊在人前会打嗑巴。但面对土地时,总能听到他在喃喃自语。
收芝麻时念叨的是:“(芝麻)这东西真有意思——”
蟋蟀声起,又听到他的喃喃自语:“这多好,不用电就能听到音乐。”
“傻蛋出来了”
“磊子?那可是个犟种。”同村的张大爷这样评价安金磊。
十五年前,安金磊走出农校,在国营农场当技术员,开始种植西瓜。初次打开除草剂瓶子的感受,在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太难闻,开了一瓶,就再也受不了了。”
他凭本能觉得:这样的东西用下去,“土地肯定很难受,植物肯定很难受。人们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往土壤里施除草剂,不就好比往母亲身上投毒吗?”
接着,一个买瓜者的话吓了他一跳:“孩子中考,买了几个西瓜吃,就高烧不退趴下了。到医院一查——呋喃丹中毒。”(呋喃丹:最常见的农药之一,用于杀虫。)
安金磊开始偷偷改用鸡粪、叶面肥和营养液。
1997年农场改制解体,他回到村里。村子边缘的40亩,因为路远地薄,近乎废弃,往年一般都包不出去。那一年竞标,有人出十几元(每亩土地的承包款),有人出6元,还有出2元的。安金磊开口出了50元。
当时就有人说:“傻蛋出来了。”
当同村人按照习惯、撒种前开着拖拉机施化肥时,他用的肥料袋子上却写着“有机肥”。 从买有机肥开始,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起来。
两三年过后,他开始自己堆粪肥了,拉着板车,到别的村去收羊粪、鸡粪。
但那个时候,他的棉花不比别人家的强到哪里去。
不爱说话的安金磊,几乎天天读书入夜——《中国棉花景气报告》、《中国生态农业》、《濒临失衡的地球》、《自然不可改良》……,还有老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这些书让他想到:“到底农业的功能在哪儿?她不仅是一个生产的功能,更有生态的功能。”
2002年前后,安金磊开始求助于专家。他坐火车到北京,找到农业大学,教授们说我们现在只有有机农业的理论,实践还很少,临别送给他一本书;又找到农科院,还是送给他一本书,推荐去找国内的有机农业认证中心,结果又是给了一本书。“谁都说这是好事”,但紧接着好几个人都诚心诚意地说:“这不是你个人能搞的事,太累不说,也搞不成,没有效益。”
从北京回来,他依然沉默。他的棉花,每年都比别人家产量低,但他知道:这片薄田的土壤在一天天健康起来。“脚踩上去你能感觉出是有弹性的,虫剌蛄、蚯蚓都回来了,地里生出小草了!”
在国际有机农业的通行标准中,化学耕种的土壤至少要经过3-5年无毒无害的恢复期。六七年平静地过去了,2004年,罕见的灾年让安金磊的棉田成了明星,他将村边的薄田涵养成了一块宝地。那一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毛树春亲自驱车而来,在他的田地里“咔嚓咔嚓”地拍着照片。
那一年他很忙,把自己育出的棉种分赠村里的乡亲们。安静的小院有人上门来攀谈,话里话外的,只是想得到一些种子。
如前文所述,人们种下种子,却很难做到一整套的自然农法、精耕细作。于是,安金磊依然是个独行者。
“全县麻雀大会”
高高的玉米秆后面,只看到一条黑影,尖啸声划过小米地——人声惊动了一只鹰燕,它从谷子地边缘腾起来,沿着玉米秆一线飞走了。
鹰燕飞起的地方,安金磊咧着嘴在笑——鹰燕是鹰的一种,专爱吃麻雀。它来了,证明这里麻雀多,而麻雀多,是足以让他喜上眉梢的事情。
不久前的一个场景让安金磊不忍回忆:“我在拉羊粪的路上看到两亩谷子,田里面纵横交错地拉着很多网,用竹竿撑着,显然是防止麻雀等鸟类来吃谷子的。让人痛心的是:上面沾着很多麻雀和燕子,燕子是不吃草的,它们吃谷地里的蛾子。它们都已经死去了,经过了很多挣扎,最后绝望地累死,在上面吊着,翅膀被卡着,实在是惨不忍睹……”
三年前的另一个场景,留给夫妇俩的记忆同样新鲜如昨:
安家田里的积水渗到田边的车轮印里,形成一个浅浅的水洼,几千只燕子围在边上抢着喝水!它们挤挤挨挨,喝饱了的还不肯离开,有的蘸着水梳洗羽毛,有的跳闹嬉戏。这水,并无其他特殊之处——除了无毒。鸟儿们的欢乐,是因为它们终于喝到了不含化肥溶解物的水。
从2006年开始,安金磊为鸟儿们播下了谷子。鸟儿们不但是安家的客人,更是棉田里椿象、蚜虫们的天敌。它们帮了安金磊,使得这片从不施用杀虫剂的棉田,基本不闹虫灾。
每天早晨,四亩谷子地的上空,成百上千的麻雀、燕子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远远看去,刚刚展露金黄色的谷子地,会因大批鸟儿的停驻变成灰褐色。一旦受惊飞起,“扑棱棱”的翅膀声连成密密一片。安金磊一边收获旁边的棉花地,一边和妻子说笑:“全县的麻雀在开会呢。”
而一个月前,四亩谷子地里开的,还只是“全镇的麻雀大会”。
2004年,这个从未离开田地的农民,成为着力推广有机农业的香港公益机构——社区伙伴——的座上宾,之后,他受邀出访泰国,还在云南、四川登上了“ 农民生计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讲台。2006年12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和中山大学公民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2006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 评选中,安金磊成为32名入围者之一。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4 12:21
正因为学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所以最后结果如果,还是看孩子自己。做什么都凭自己喜好不可怕,可怕喜好什么都是被别人安排好的,我的小孩3岁4岁已经认了1000,2000汉字了,大学,中庸都滚瓜烂熟了,心算达到 ...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1 17:1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慢慢来固然不错,但是有些时候是不是会来的太晚孩子自己也会后悔呢?{:5_339:}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5 12:24
慢慢来固然不错,但是有些时候是不是会来的太晚孩子自己也会后悔呢?{:5_339:}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4 11:2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慢慢来,总比要比揠苗助长了,再说,难道中华文化5千年都浓缩在所谓那些经典里了么,给她看看红山玉,上面有带着稚气最原始的龙图腾,让她找找青铜器上面(可爱的)饕餮在哪里, 大英博物馆里有宋汝瓷让她体会一下什么是所谓的“温润如玉”,讲讲元青花图案里面的故事,明尼苏达博物馆有真品明代家具复原的苏州小院,八步床,大条案,玫瑰椅,那是中国式的精致生活,牡丹亭,红拂记有让法国人都自愧不如浪漫情怀,走一走京都,奈良,感受一下尚朴的唐风。。。。我说的这些都用不着他认字过千,这些都可以慢慢来,就算到70岁都不晚,因为我的希望是他感受中国文化,找到心灵家园,不是多一门吃饭的,或者炫耀的本事。。。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药铺旁边就是棺材铺,对于我这种心地不够纯洁的人来说,总要质疑的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12-15 13:02
慢慢来,总比要比揠苗助长了,再说,难道中华文化5千年都浓缩在所谓那些经典里了么,给她看看红山玉,上面有带着稚气最原始的龙图腾,让她找找青铜器上面(可爱的)饕餮在哪里, 大英博物馆里有宋汝瓷让她体会一 ...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5 11:2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就是很多父母教育的的难处,太早了,怕拔苗助长,太晚了,又怕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后只能和现实妥协,只要孩子健康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过平静简单的生活,也就知足了。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5 14:00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5 14:55 编辑
慢慢来,总比要比揠苗助长了,再说,难道中华文化5千年都浓缩在所谓那些经典里了么,给她看看红山玉,上面有带着稚气最原始的龙图腾,让她找找青铜器上面(可爱的)饕餮在哪里, 大英博物馆里有宋汝瓷让她体会一 ...
敏颀 发表于 2009-12-15 11:2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两位妈妈说得都很好啊。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既不要延误教育的时机,错过孩子的敏感期,也不要揠苗助长了,“中道而行”则是。
经典教育也从来不是只限于书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么惬意的生活。所以我们夫妇有机会总是尽量帶孩子们出行,让她们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大千世界。春子已经走过大半个中国去过好几个国家,她曾在无锡灵山小住,也曾在苏州园林观鱼,曾在南京夫子庙闲逛,也曾在上海游玩,曾陪妈妈在西施故里拜访古琴老师,也曾在广州一睹南国风光,她曾在西安大雁塔下嬉戏,也曾在香港欣赏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她曾在英国的乡村迎接春天,也曾在大英博物馆里东张西望,她喜欢哥本哈根的人鱼,也热爱华盛顿郊区的农场小猪;明后年,我们还会帶她去印度和尼泊尔,去日本看奶奶,这些她都早已期待。小春子喜欢旅行,也喜欢平常的日子,她喜欢信手涂鸦,也喜欢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那对她和画画一一样好玩;她喜欢英文童谣,也喜欢和着妈妈的古琴声唱《关雎》;她喜欢到游泳池玩水,也喜欢和妈妈练习印度古典舞;她喜欢马戏团的动物表演,也喜欢看Handel的Tamerlano。她不知道什么是经典,也不关心,她只是喜欢!她喜欢自己出生的城市北京,那里有她的姥姥姥爷,也有她喜欢的私塾和那些老师同学;她也喜欢在汉堡的日子,这里有她的幼儿园和那么多小伙伴。她已经养成每天從幼儿园回来读经的习惯,因为她知道这样可以认字,而认字了就可以读她自己喜欢的书(当然,现在朗读经典也是她的乐事之一)。而且妈妈说经典里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她今后会慢慢懂得。当然经典里也有很多故事,妈妈也一直在和她分享。而喜欢白雪公主的她,也喜欢“孟母三迁”“曹冲称象”。因为认字渐多,她可以越来越自由地享受属于她的时间,除了做手工,折纸,她可以自己读更多的Dr. Suess和一本一本的中文绘本,那些陌生的英文和汉字现在成了她的朋友。而这些文字朋友帶給她一个新的世界,可以給她讲很多好听的故事和有趣的知识,让她尝到了自己探索的快乐。
所以,经典和现代不矛盾,经典和童真不矛盾,经典和活泼不矛盾,经典和顺其自然不矛盾,经典和身心平衡发展不矛盾。因为人生并不是非此即彼。
经典,只是让生活更美好。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5 14:19
大家这样各抒己见真好,喜欢himmelblau,喜欢敏颀。。。各位的发言让我很受益。
如幻
发表于 2009-12-15 15:01
本帖最后由 如幻 于 2009-12-15 19:58 编辑
好像以前帖过我在儿教论坛读经专栏的小春子读经开楼第一帖的几句话,这里再转贴一遍。
“读经教育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 不仅包括语文教育(中文,英文,德文),当然也包括德育教育,艺术教育(美术,音乐,书法等),体育教育等等,而且同等重要。
我给小春子实行读经教育,并不是期望她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个汉字,会背四书五经,能几岁前就学到多少种语言,学会多少门才艺,这绝对不是我的目的(这些只是读经教育非常容易达成的副产品)。而是期待这种从幼儿时期开始的经典文化的熏习,让她的生命更为美丽,更为充实;希望她拥有真实的快乐,希望她“见贤思齐”,成为于他人于社会充满“仁爱”之心的人。”
我这个楼里可能说孩子读经的事情稍多,給大家感觉小春子好像学习时间比较多,好像我只重视孩子的中文。其实当然不是了。主要是我记日记的时间不多,而孩子的读经学习需要建立习惯,有个记录,这样便于安排和自我调整。我个人过去就也是從别的妈妈这样的日志中受益,所以想这里可能也有妈妈可以参考。
以后有空,也多写写小春子的小生活。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