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1-7 10:52

AI时代,摄影仍需在场

作者:微信文章


近日,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全国影展”)在厦门举办。作为中国摄协主办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全国性摄影展览,本届全国影展投稿总量首次突破30万幅,最终279件作品脱颖而出。本届入展作品全景式展现了2023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面貌,既有对艺术本体的深度探索,也有对时代脉搏的温情触摸。

本届展览入展作品拍摄时间最长的一件达到49年。在AI技术日趋成熟,4K肖像只需几秒就能生成的今天,为何仍需用半个世纪等待一张照片?

这些经历漫长时间沉淀的作品记录了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是摄影人用生命长度与真实世界建立起的可靠叙事。摄影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也让这场展览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时代记忆。

影像在场:与国家共同发展





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实类现场

在万米展厅、千米展线的第30届全国影展现场,“长期关注”单元的32件入展作品以其广阔的时间跨度、丰富的题材内容引发广泛关注。“长期关注”单元是第27届全国影展首次增设的一个类别。这一单元要求作者提交的摄影作品至少要跨越3个年度,旨在吸引更多有内容、有深度的摄影作品参加到展览中来,讲述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影像故事。连续四届的征集和展示让人们看到了全国影展对“长期关注”的坚守与回归。   

王超英的《黄河儿女——变迁拾萃50年》是本届展览拍摄周期最长的一组照片。20幅照片记录了1976年至2025年山东境内黄河岸边百姓的生活巨变——从千疮百孔的土房到新村连片,从自行车“叠罗汉”到电动汽车开到家门口……作为上世纪70年代菏泽日报唯一的女摄影记者,王超英多次深入龙卷风、洪水、地震等灾区现场拍摄,展现了黄河儿女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退休后仍然奔跑在摄影路上的王超英表示:“今后会继续拍,把黄河的故事延续下去。”

《草原故事》位于展厅中间位置,作者巴义尔身着蒙古族长袍介绍创作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观看合影。巴义尔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拍摄内蒙古题材,入选的这组图片展现了2000年以来北方草原经历的华丽转身——传统游牧与现代技术融合,牧民生活富足,民族团结如磐,“绿水青山”理念深入人心,千年游牧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他指着其中一幅作品介绍,“房车”代替了蒙古包,里面有床、电视、煤气灶,随走随住很方便。另外一幅表现的是牧民们在那达慕音乐晚会上自发组织演出,反映了牧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富足。

“从青藏铁路到川藏铁路,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精神。”入展作者许国在谈及《雪域脊梁:高原铁路建设者影像志》创作初衷时表示,早在2001年就开始关注高原铁路建设和建设者,用镜头记录高原铁路建设20年的“变与不变”,“记录高原铁路发展的历程,记录在这个过程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让高原铁路建设者的身影和面孔清晰起来”。

《麦架坪村,从脱贫到振兴——一名驻村书记的影像档案》作者邹森在2015年以“第一书记”身份驻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少数民族村落的发展变迁。影像里有泥泞变通途的破局,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有一代人奋斗的足迹。而这个小村庄的蜕变,正是中国减贫与发展的鲜活样本,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在“国展面对面”学术交流现场,纪录类评委刘阳就如何拍好“长期关注”作品给予指导。他认为,“长期关注”需要反映出时间轴上的每一处变化以及重点节点。他建议有条件的摄影师利用好职业便利拍摄重大主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消失的、新兴的,以及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
无论是用数十年的时间记录一个村庄的变迁,还是敏锐捕捉一个转瞬即逝的平凡瞬间,其动人之处,都在于背后有温度、有思考的“人”。唯有摄影人真实的体验和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出摄影记录当下、留存历史的独特价值。

艺术表达:让作品直抵人心



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现场



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创意和商业类现场

在人人拥有高清镜头的时代,当摄影工作坊犹如流水线作业一样批量生产相似内容,当网红打卡点排起长队,当AI瞬间生成任何风格图像,摄影中的人文关怀和独立思考显得尤为珍贵。

在艺术类评委王庆松看来,艺术类摄影更多是视觉艺术,更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原创性,更需要创作者保持独立思考。针对工作坊形式或网红打卡点创作导致题材同质化现象,他建议摄影师拍摄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要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看到的故事,而不是听说的故事、传说的故事,从长期关注中训练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并逐步实现视觉语言的成熟。

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一直是摄影人关注的焦点。艺术类组照《彝人新像》作者郑斌试图捕捉彝族人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视角——“镜头中的人物兼具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社会的参与者”。在他的镜头下,彝族姑娘的美甲和银饰相互碰撞,时尚运动衣和古老的乐器各放异彩。“这些看似矛盾的事件,恰恰拼贴出当代彝族同胞生活中的丰富性,呈现出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延续传统,也拥抱变化的从容姿态。”他补充道。这组覆盖大凉山彝族老、中、青、幼四代人的照片呈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拥抱时代的同时焕发独特的文化活力,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面对AI技术的浪潮,本届展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征稿规则延续往届“对拍摄和后期处理方法不作限制”,同时明确要求作品“应有投稿者本人拍摄的视觉元素”,进一步突出摄影本体特性。入选作品既有对摄影本体美学的坚持,也有采用特殊技法的创新突破,展现了摄影人在AI时代对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追求。

创意和商业类评委颜劲松详细分析投稿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要在作品中合规运用AI技术。他以《欢乐颂——佑芯珠宝形象广告》为例,介绍摄影师如何合规运用AI重构广告逻辑。作品将摄影师实拍珠宝“枝蔓”和AI生成的“翠鸟”合成,营造自然森林环绕珠宝的超现实场景,创作出一幅自然与珠宝美丽和谐的画面。

《欢乐颂——佑芯珠宝形象广告》作者武珊珊认为,AI技术推动商业摄影从成本中心转向创意引擎,带来效率、技术、创意与商业的提升,但是要警惕AI依赖。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在于依据创作目标作出明智判断,未来“人的灵性”与“机的智能”的完美结合,将是商业摄影发展的方向。

在场摄影人一致认同,技术是辅助创作的工具,而独立的思想和真实的体验,才是摄影艺术能够直抵人心的根本。在创作条件极为便利的当下,更应珍视并回归摄影者的“主体性”。优秀的创作,未必在于追寻最新的技术或最热门的题材,而在于能否在喧嚣中保持冷静的观察,在潮流中坚持独立的判断。

三十而立,又踏新程。30届对于已走过68年历程的全国影展而言,不仅是回首历史一路奋发的里程碑,更是面向未来勇毅前行的新起点。我们期待,全国影展能持续坚守对时间深度、独立思考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倡导,为广大摄影人指引前行的道路。

来源:中国文艺网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dcgyhJ0At79oshN9gsSTXFmMGz8duHTYjd10pykEJNW1AB4kb3Y4Y9uWVAH1zOOnHukWKShiauVsKwV5DuvWPk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tp=webp#imgIndex=13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SNZNNNcQ9APKNrmGdiaEge2tb094l0LS4xLlqs04picwJgofwnQPJf1Pj3PibFnQuHdcd2MGLSY20QjnjvJd5lf6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imgIndex=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摄影仍需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