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7 09:08

AI赋能+教考衔接,让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既“智”又“实”——廊坊市高中政治教师培训感悟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11月6日的廊坊高中教师培训,像给思政课教学开了“双buff”:上午场由河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于化龙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教学)主讲的“AI赋能教师数字化素养”打破技术认知壁垒,下午场邢国盛老师的“教考衔接·素养落地”锚定育人核心,两场内容一“智”一“实”,让我对“新时代思政课怎么教”有了更具体的答案。AI不是“工具”,是思政课的“智能搭档”,当“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落在课堂里,于化龙教授的AI培训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深耕教育资源开发与AI教学融合的他,用实战案例拆解了AI如何适配思政课场景。一是备课效率“倍速提”。用Deepseek批量整理“新质生产力”时政素材,通义万相生成“中国式现代化”教学场景,备课效率大大提升。二是资源形态“活起来”。把《人民日报》评论转成数字人讲解视频,用思维导图工具串起“必修+选必”知识体系,让抽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变成可视化课件。三是教评链路“精准化”。iamAI搭建校本资源库,用AI生成“知识点思维导图”定位学生薄弱点,分层教学不再是“凭经验”而是“靠数据”。四是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帮我们把时间省下来——省出更多精力去设计“价值引领”的环节,这才是思政课的核心。五是教考衔接不是“刷题”,是素养落地的“指南针”。邢国盛老师的分享,恰好接住了上午的“技术工具”,把落点扎在“育人根本”上。邢老师用“一核四层四翼”+“脑中有课标、心中有体系”的“五有策略”,点透了思政课“教”与“考”的逻辑——教考衔接不是“对标考题”,而是用“课标”定方向、用“教材”挖素材、用“真题”明重点、用“时政”接地气,让知识最终长成学生的价值观。比如“立德树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脑里装着课标,要把“共同富裕”知识点转化为“身边社区的民生案例”;眼中盯着报告,就能把“高质量发展”和本地企业案例结合,让思政课既“有考点”也“有温度”。技术是“器”,育人才是“道”。一天两场培训,其实是同一个逻辑:AI是“器”——帮我们把教学做“巧”;教考衔接是“道”——帮我们把育人“实”。未来的思政课,应该是“左手AI搭资源,右手策略锚育人”:用AI省出的时间,去挖教材里的育人细节;用教考衔接的思路,让AI工具服务于“素养落地”。思政课的最终目标从来都是让学生在知识里学会“观照生活、塑造价值”,技术和方法都是帮我们把这件事做得更好的“帮手”。

撰稿:孙   颖审核:高   静编辑:王桂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赋能+教考衔接,让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既“智”又“实”——廊坊市高中政治教师培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