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香学校 AI 赋能教学科研活动(第二期第二讲):AI 助力教学提质 —— 智能备课工具与课堂创新实践深度解析
作者:微信文章荔香学校 AI 赋能教学科研活动(第二期第二讲)
AI 助力教学提质 —— 智能备课工具与课堂创新实践深度解析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帮助我校教师提升备课效率与教学质量,10月23日下午,荔香学校校内AI讲师团第二期系列活动第二讲在C601圆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AI在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中的应用”和“当AI邂逅语文课:教与学的新‘打开方式’”两大主题展开。通过龚李鑫老师与曹盈老师探索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让语言学习更高效、更智能。
培训中,龚李鑫老师深入浅出地演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辅助日常教学准备。他介绍,教师只需向AI清晰描述教学需求,即可快速生成结构完整、环节清晰的教学设计,并能智能融入项目式学习与情境教学素材,有效减轻了老师们独立构思、搜集资料的压力。在课件制作环节,龚老师现场操作了如何将AI生成的教学设计脚本,一键转化为精美的PPT课件。他对比了多款常用工具的特点:如KIMI能自动匹配教学场景的智能插图,WPS则提供海量模板、操作便捷,可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审美与功能需求。
此外,龚老师还分享了AI在视频素材动态化处理、课堂小组活动积分管理等实用技巧,为老师们日后开展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曹盈老师分享了自己AI赋能语文课堂的落地应用,从而提升课堂质量。借助AI优化语文教学关键环节,破除对AI的畏难情绪,从实操入手:制作于漪智能体,让学生与“大先生”对话探讨《往事依依》中的人生思考;用小语数字人示范课文领起句,AI实时点评《南乡子》朗诵、指导细节;设计敬辞谦辞知识检测小游戏,让文言文复习更有趣,连作文批改都能精准给出立意、细节优化建议。
曹盈老师利用AI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分层培养,让语文学习兼顾趣味性与学科本质。同时也借用AI打造沉浸式语文学习场景,比如创设AI模拟的课文情境对话,帮助学生代入文本角色理解主旨情感。针对学生的语文输出(如写作、经典诵读),借助AI评价,从内容立意、语言表达、情感传递三维度进行多元化评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明确AI赋能核心逻辑——“素养先行,技术适配”,先确定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如阅读理解深度、写作创新能力提升),再判断AI是否助力目标达成,契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反映科技进步新成果”的要求。积极消除对AI的畏难情绪,主动学习实操AI技术,借鉴其他学科经验优化AI在语文场景的精准度,让技术始终服务于教学本质,以“技术为助,素养为核”,推动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落地。
校领导的深度参与为活动增添了权威性,更体现了学校对AI赋能教育的高度重视。杨征副校长和王正升副校长全程参与活动,在互动环节中与分享教师们深入交流,详细了解AI工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活动尾声,杨征副校长作总结讲话,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鼓励教师主动探索、克服畏难情绪,让AI技术用起来,做起来。杨校长指出,想起来都是问题,做起来才有答案,让AI技术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用孙双金提出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一堂好课标准,来评价今天两位老师的分享讲座。最后的评议环节,杨校对AI与教学融合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其一,“被需要时的学习是最高效的”,点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AI工具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实现高效成长;其二,教师成长需具备“五力”——内生力、反思力、学习力、行动力、领导力,这是AI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其三,智能操作虽有价值,但需大量时间探索与制作,是否契合日常教学现实存疑,进而引发思考:如何让AI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杨校长还建议搭建“荔香AI资源库”,将精品课例、案例悉数纳入,为教师提供便捷可及的AI教学资源,推动AI与日常教学更加顺畅地融合。
最后,王正升副校长对学校AI团队的技术支持表示感谢与敬佩,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向不同的人学习。作为教师,只有在专业上不断探索前行,才能走得更远!
此次教研既促进了教师对AI工具实践应用的思考,也为后续AI资源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明晰了方向,助力学校进一步深化AI赋能教育的探索之路。
校训:尚美 雅行
校风:明礼 至善
教风:润德 启智
学风:自信 乐群 睿思 求新
/ 关注我们 /
文 稿|曹盈 龚李鑫
影 像|段康
美 编|钟官政
审 核|余奕奕
副主编|杨征 王正升
主 编|陈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