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学科演唱会”:谈到专业理想,我们真的没有言不由衷吗?
作者:微信文章「一场没有歌星的演唱会,一次意外的“百家争鸣”。年轻人正借用AI之手,为被低估的学科价值,举办一场迟来的加冕」
>>>
“上帝遗落的星星,由我们来擦亮——特殊教师,无上荣光”“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自从AI强悍的图片生成功能被大家熟知,各种关于AI的图片生成配方便持续不断地成为网络上一个又一个新热点,只要向AI输送一段详尽的特殊指令,AI便可以生成一张用户想要的图片。只是在这层出不穷的“AI修图教程”“AI图片生成教程”中,有一类AI生成“学科演唱会”的图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AI生成的演唱会应援图片里,我们能看到写着“物理学”、“数学”、“侦查学”等各种专业的应援棒,图片中心的演唱会大屏上显示着该专业的名言金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AI生成的“学科演唱会”图片)
在这AI生成的“学科演唱会”热潮里,许多网友一改往日的互嘲和自我讽刺,将自己对专业的理想和热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这是一场21世纪的“百家争鸣”,是人类群星闪耀时,更是现代的年轻人在AI技术威胁论的洪流里强调自我价值的呐喊。
01
没有歌星的演唱会:谁在为学科打call
这场“百家争鸣”里,点赞量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几张“学科演唱会”反而是当下不被看好的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是引用了莫言和张载名句的汉语言文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用之大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莫言谈“无用之大用”)
AI“学科演唱会”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场“价值焦虑”的集中宣泄。尽管学科本身的内核价值没有发生改变,但AI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功用层次上挑战了其存在的价值。而文科的功用价值直接受到了这种挑战,价值焦虑以最尖锐的形态体现在“文科无用论”上。
而除了文科,那些看似“有用”却前景不明的基础科学与工程学科,同样深陷价值质疑的泥沼。所有难以被直接量化为生产效率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强调批判思维的人文学科,还是探索真理的基础科学——都正面临严峻的价值重估。
因此,在这场AI生成的“百家争鸣”里,我们能看见许多当下被忽视或者不被看好的专业,从汉语言文学到英语,从特殊教育到视觉传达设计,甚至土木工程这门曾经红极一时的专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部分AI“学科演唱会”图片)
技术变革得太快,这些专业被边缘化,并非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在当下的评价体系里难以被有效计价,研习“不被看好的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理想和社会现实中饱受折磨,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向外界呐喊出学科内核价值,以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此时,AI作为一种工具,成为了呐喊声的“扩音器”。
这些许许多多的“小透明”专业联合起来,让我们看见,从心理学到旅游管理和考古学,每个专业背后都不只是涵盖着庞大的知识体系那样简单,它们培育了每个专业独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心理学赋予人爱的能力,旅游管理搭建起“相遇”的桥梁,考古学告诉我们“今日之物,自有来处”。当这些AI无法习得的价值得以被看见,作为这些专业的“传承者”的个体就有了深刻而宏大的意义。
此外,AI“学科演唱会”的图片中大屏上所突出显示的学科金句,不仅能够展示学科价值,更多还像一种“行话”。用“圈内行话”为学科“打call”是极具仪式感的身份展现,也是寻找群体归属感的方式。因此AI“学科演唱会”就成为了人们呼唤同类、呐喊自我价值的媒介。
(心理学的学科金句戳心)
这场利用AI生成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看见了更多人的迷茫和痛苦,不仅限于文科生,他们在时代的浪潮里挣扎翻涌,承接着技术发展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威胁,承受着外界舆论对自己的嘲笑和讽刺,但他们真的就如此前的“专业互嘲”里所说那般能力短缺吗?
每个个体都在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前进,不被看好的“小透明”专业的学生也曾熬过寒窗苦读,拿着优异成绩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却在技术迭代后承受着舆论的质疑和就业的困境。
因此,“无用之大用”“特殊教师,无上荣光”“我听见了,你的痛苦成立”这些学科金句用AI“学科演唱会”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对自己的肯定,更是向时代的浪潮和外界的嘲讽做出了温柔的反击。
02
从互嘲到共鸣,我们为何口是心非?
AI“学科演唱会”的评论区里,我们能看到数不胜数的年轻人为专业理想付出精力和热爱,但有趣的是,在这场“学科演唱会”之前,网络上更具热度的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专业之间的嘲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角色扮演学科互嘲)
在AI“学科演唱会”之前,网络空间里盛行的学科互嘲,本质上是一场集体性的“功利祛魅”。我们用“薪资等级”、“就业红黑榜”、“是否会被AI取代”作为唯一的量尺,为所有学科强行贴上价签。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不再是探索心灵的窗口,而是“劝人想开点”的玄学。
然而,AI“学科演唱会”的爆火,恰恰宣告了这种“功利祛魅”的破产。它并非简单的“从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而是一场更为复杂的 “赋魅”和价值重构——年轻一代在认清所有现实困境后,主动为自己选择的道路重新赋予尊严与光辉。
换言之,AI“学科演唱会”是一场迟来的学科正名仪式。
(自嘲互嘲都并非本意)
在此之前的学科互嘲乃至自嘲,是一种带有苦涩意味的自我保护。我们嘲讽自己的专业,取笑别人的专业,以此对抗外界的质疑,塑造出一种“大家一样快要完蛋”的消极氛围。而AI“学科演唱会”用应援棒、口号和人声鼎沸的演唱会现场,将学科的“内核价值”提炼为一句句直击人心的“战歌”。
心理学不再是劝人想开点的玄学,而是抛开了一切人类塑造的外在价值,仅仅只关注人类本身、看见并接纳他人创伤的伟大能力;考古学不再是“只会玩土有什么用”的小透明专业,而是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人类书写岁月史书的使命传承者。
从专业互嘲到百家争鸣,从互相贬低到热血澎湃,这中间的关键转折点正是对学科评价标尺的转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自小红书博主Alina Betty)
从一个由外部社会制定,核心是“你能否成为一个高效、可替换的零件”的旧评价标尺,转换为由个体内部生成,核心是“我的知识如何定义我”的新评价标尺。AI“学科演唱会”捍卫的是内在价值——学科所独有的思维方式、美学体系与人文关怀,而不再仅仅关注“知识能换到多少薪水和社会地位”。
AI“学科演唱会”不否认就业难、薪资低的现实,参与这两场网络狂欢的网友们也未必真正抛弃工具理性,转而向价值理性回归,真正认同那些不被看好的“小透明”专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认可)
或许在个体的认知当中,很多人愿意认可“小透明”学科的专业理想,反对“将人看作是机器的零件”的现代的铁笼。但在社会现实里,在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知识是否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仍然是整体的第一评价标准。
但AI“学科演唱会”制造了一场盛大的“百家争鸣”,短暂地悬置了这些现实问题,为每个学科搭建了一个专属的“高光时刻”。在这片刻的狂欢中,知识的魅力、思想的深度得以被纯粹地感受和歌颂。
03
以AI之矛,攻AI之盾
AI“学科演唱会”火爆现象背后,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事实是:掀起此前学科互嘲与就业焦虑浪潮的是AI;而此刻,促成学科价值热血重构的“演唱会”图片生成者也正是AI。
对于年轻人而言,使用最新的技术工具进行低成本的表达,几乎是一种本能。但这并不仅关乎便捷,从人类应对危机的本能来看,消除威胁性焦虑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直面它、使用它、掌控它。
“AI将取代大部分工作岗位”的阴影是一种弥漫性的焦虑,而当人们开始主动使用AI来生成“学科演唱会”时,便完成了一次从 “被技术审视的客体”到“驾驭技术的主体”的身份转变。通过“技术驯服”来缓解心理焦虑,是当代年轻人不约而同的潜意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罗翔谈AI)
其次,AI能生成精美的画面,却无法生成画面背后的意义。它可以在指令下渲染出万人沸腾的演唱会现场,但它无法理解何为“上帝遗落的星星,由我们来擦亮”的教育信仰,无法共鸣于“为苍天请命,为弱者鸣冤”的正义诉求,更无法体会“我听见了,你的痛苦成立”背后那份深沉的共情与接纳。
年轻的学生们通过用AI这项学习能力极强却不具备人类关怀、甚至带来生存焦虑的技术,呐喊出对学科最深的热爱。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则强烈的宣言:我们承认AI在效率与计算上的强大,但我们在此郑重宣告,我们学科的核心——那份思想、共情、正义与关怀的价值,你无法理解,更无从取代。人类的独特价值,无法被任何外在的“就业率”标尺所衡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苹果CEO蒂姆·库克演讲)
至此,AI“学科演唱会”完成了它的深层使命:它让年轻一代通过驯服焦虑的源头,在为学科赋予浪漫光环的同时,更为自身的存在找到了在AI时代无可动摇的基石。
或许这样一场AI生成的“学科演唱会”不能直接改变什么,结构性的就业问题仍然环绕在我们身边,但AI就像新时代出现的“汽车”,我们不必与汽车赛跑,而是去考个驾照。认可自己,拥抱并掌握AI,就是新时代我们要去考的“驾照”。
(图片来自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