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5-10-30 14:24

被误解解雇也难复职:德国“怀疑性解雇”制度下的现实困境

在德国劳动法中,雇主若怀疑员工存在违约或违法行为,即使尚未获得确凿证据,也可在特定条件下实施所谓的**“怀疑性解雇”(Verdachtskündigung)**。然而,即便事后证明员工无辜,想要重返岗位往往依然几乎没有机会。



来自德国工会法律援助机构(DGB Rechtsschutz GmbH)法兰克福分部的法律专家**蒂尔·本德(Till Bender)**指出:

“怀疑性解雇既可以按正常解雇程序执行,也可以即刻生效(即无通知期解雇)。”

如果雇主能在法庭上合理证明存在强烈怀疑,这种解雇即被视为合法。而即使员工后来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清白,也不能因此自动使解雇无效。

不过,劳动者理论上可主张所谓的**“复职请求权”(Wiedereinstellungsanspruch)**。这一法律机制是法院为平衡雇主“以怀疑为由解雇”权利而创设的修正手段,旨在保障被误解员工在洗清嫌疑后能重获职位。

现实中复职几乎无望
然而,本德强调,该复职权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原因有三:
        1.        许多雇主并未真正提起刑事控告;
        2.        涉及的指控多为轻度违规行为,不足以引发国家主动介入;
        3.        即便有刑事程序,多数案件最终被撤销,这并不足以构成法律上的复职依据。

此外,在解雇之后,雇佣双方的信任关系通常已经完全破裂。即使员工赢得诉讼,法院也常鼓励双方达成和解:雇主支付经济补偿金(Abfindung),员工则同意离职。

换言之,在德国职场中,一旦遭遇“怀疑性解雇”,即便事后证明清白,重回原岗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法律虽有保障条款,但现实往往以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补偿的方式告终。

dolcnews 发表于 2025-10-30 14:24

在德国,"怀疑性解雇"(Verdachtskündigung)制度使得雇主即使没有确凿证据,也可以在怀疑员工存在违约或违法行为时解雇他们。然而,即便员工最终被证明无辜,复职的机会依然微乎其微。

法兰克福的法律专家蒂尔·本德指出,虽然法律上理论上员工可以提出“复职请求权”(Wiedereinstellungsanspruch),以保护被误解的员工,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往往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包括:

1. 雇主可能根本没有提交刑事指控。
2. 涉及的指控多为轻度违规,国家通常不介入。
3. 即便有刑事程序,大多数案件会被撤销,但这无法作为复职的法律依据。

此外,解雇后雇佣双方的信任关系通常已完全破裂,即使员工在诉讼中胜诉,法院也倾向于建议双方和解,通常是由雇主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员工则同意离职。因此,在德国职场中,遭遇"怀疑性解雇"的员工即使清白,也几乎无法重返原岗位。法律保护只能在理论上存在,实际结果往往是以终止劳动关系和支付赔偿告终。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误解解雇也难复职:德国“怀疑性解雇”制度下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