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通识教育“加速键”正式启动!院士专家共绘青少年AI素养新蓝图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蓝色 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 网络
2025年10月22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从童蒙到致远——AI通识教育”专家研讨会暨人工智能通识课出版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场汇聚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及行业代表的高规格会议,不仅为中小学AI通识教育按下“加速键”,更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
院士领航:点亮AI教育的“灯塔”
在AI教育已成为“必答题”的当下,王耀南院士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陈海娟在致辞中强调了出版界与学术界携手推动知识普及的责任担当。这一观点直指AI教育落地的核心困境——专业资源与教育实践的断层。
刘嘉麒院士的寄语则高屋建瓴:“普及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是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基石”,他殷切期望年轻一代能成为AI时代的‘主动理解者和未来创造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一理念为AI通识教育确立了价值坐标——思维培养重于技术灌输。
专家论道: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1、课程设计:拒绝“降维的大学教材”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提出教材开发的“三个贴合”原则:
贴合学生认知:避免抽象理论堆砌,用生活化案例诠释技术原理;
贴合教师需求:提供模块化教学资源,降低一线教师实施门槛;
贴合价值导向:在技术学习中融入伦理责任教育,培育“有温度的数字公民”。
2、教学转化:让创新在校园“落地生根”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分享了实践经验:
通过项目式学习(如AI京剧文化传承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
构建校企研协同机制,将实验室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
设计分层实践任务,适应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子洋副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课程落地的“三步路径”:知识图谱构建→应用场景开发→评价体系创新,确保课程既具系统性又具可操作性。
实践探索:AI教育的前沿样本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智能+”教育生态
校长董红军展示了该校AI教育的五维推进模型: (示意图:五维模型结构)
1、课程革新:基础课融入AI元素,开发“AI+能源”跨学科项目;
2、教学升级:运用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智慧作业平台实现精准教学;
3、管理赋能:建设智慧食堂、体育管理系统,构建校园智能生态;
4、协同拓展: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联想人工智能实验室资源;
5、贯通培养:依托智能诊断系统识别127名拔尖学生定向培育。
该校石晓敬老师的示范课《AI助力京剧文化传承》,让学生通过构建京剧观剧助手智能体,在项目实践中理解感知、记忆、规划等AI核心概念,被专家誉为“生活化与融合化”的创新范式。
战略前瞻:教育强国的AI支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从国家战略视角指出关键方向:
“人工智能教育需守正创新、健康有序、行稳致远,警惕三大误区:将其等同于知识灌输、功利化竞赛或重复操作训练。而应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实践理念”。
这一观点与天津市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行动形成呼应——该市通过开发融媒体交互式教材,构建“课堂即车间”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时差衔接”。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通识课出版项目的启动,一套覆盖K-12全学段、融合“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课程体系正在成型。正如刘嘉麒院士所言,这场教育变革的本质是培育驾驭技术的主体而非被技术驯服的客体。当AI教材走进课堂,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学生学会调用大模型,更是他们能像研讨会上那位搭建京剧智能体的少年一样,自信地说出:“智能体需要学习才能成长,我也是”。
未来教育的答卷,正在每一次课堂实践中书写。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人工智能教育资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