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启智,和美润心田——“和美课堂”第二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作者:微信文章AI赋能启智
和美润心田
——“和美课堂”第二十四届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秋韵凝香,教思逐行!
十月的合肥,秋意正浓。25日—26日,一场小学语文教育的盛会,便在这满是诗意的季节里如约而至。带着对课堂的敬畏、育人的赤诚,亳州师专附小联盟36位语文教师踏风而来,共赴合肥和平小学,探寻语文教学更深邃的美好。
PART 01
第一天学习
25日上午,第一节课刘恋老师执教《精卫填海》,整堂课犹如一场穿越古今的神话之旅,既充满了童趣,又蕴含着哲理。她将古老神话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链接,使得“精卫精神”不再是书本上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化作了一股可以汲取的成长力量,更加突出了神话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文化,更在于点亮童心,引导孩子从先辈的精神遗产中获得面对现实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王崧舟老师的第二节课《最中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整合教学设计》,将《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少年意气、强国梦想与《圆明园的毁灭》的屈辱历史、落后警示相整合,在一“扬”一“抑”的历史对话中,构建起学生的精神成长阶梯,激发学生的强国梦想,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融合。
下午,曹爱卫老师执教的《刘胡兰》通过三个环节展开,借助AI给出文本的精准概括,最后以毛主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升华文章主题,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学生心间生根发芽。
孙庆博老师的《月光曲》观摩课,以艺术与心灵共鸣为主线,巧妙地将音乐、文本与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创作时的情感波澜。课堂上重在启发,通过精妙的提问,引领学生触摸文字温度,感悟艺术源于真挚情感的深刻内涵,既夯实了语文要素,又熏陶了价值情感。
王崧舟老师的讲座,通过"情境化积累"提升学习效率,将汉字结构与传统文化故事结合,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要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根与魂。
曹爱卫老师的讲座围绕语文教学核心展开,提出三大关键要点,提升自身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孙庆博老师以“践行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为主题进行讲座分享,学习好课堂的“七项修炼”核心要点,教师需练就“一眼看准、一眼看穿、一眼看透”的能力,从而挖掘教材价值,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
PART 02
第二天学习
10月26日上午,魏星老师领衔开场,带来五年级最新课例《古人谈读书》。魏老师以生动的课堂演绎带学生体悟读书的意义,通过经典文本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体现了“和美课堂”注重素养落地、学科实践的教学理念。而魏星老师的《AI如何提升言语实践品质》讲座则紧扣时代脉搏,探索AI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为语文实践活动注入新活力。
何捷老师“先扶后放”教古诗——围绕《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情感主线进行同异分析。先找“同”:三首诗都饱含爱国情;再析“异”:陆游是“临终遗憾的叮嘱”,林升是“对权贵的悲愤质问”,龚自珍是“对变革的热切呼告”;最后联“背景”:南宋灭亡的历史、诗人生平等资料,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时代的镜子”。统整教学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语文,带着更活的能力用语文”。何捷老师的《新课程下的全新备课方案》讲座,更是为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提供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方法论指导,互动答疑环节里,何捷老师针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型的困惑一一拆解,干货满满。
10月26日下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蝴蝶的家》,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变成了有趣的课堂探索。课堂上,同学们先跟着预习单提问题,又一起帮老师给“燕爷爷”写信,还试着用AI找蝴蝶的避雨处。从字词到写法,大家边问边学,把对蝴蝶家的探索,变成了主动思考的热情。这堂满是童趣的语文课,让“爱提问、爱思考”的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里发了芽。而虞大明老师的《基于素养导向的学教方式》讲座提出,素养导向的学教方式变革的核心是从传统“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推动教学从“教师主导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强调通过重构课堂场景、优化互动方式,让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长效发展。
张学伟老师用一堂《有的人》,让诗歌“活”了起来。课堂上,从鲁迅先生葬礼视频导入,到朗读时的情感变化,再到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品悟“孺子牛”精神,同学们越学越投入。拓展写诗环节,“有的花”“有的鸟”的对比创作,更让大家对“生死”有了别样理解。短短四十分钟,诗歌里的精神悄悄住进了孩子们心里,这堂有温度的语文课,成了校园里最暖的风景。
PART 03
收获与感受
余韵悠长,步履不停!
当最后一缕秋阳掠过会场的窗棂,这场教学盛宴缓缓落幕。手中的笔记写满干货,心中的困惑渐渐明晰,老师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货与新的思考踏上归途。这趟合肥之行,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份教育初心的再燃。未来,我们将带着从“和美课堂”汲取的养分,在各自的教学沃土上深耕细作,让语文的魅力在更多孩子心中绽放。
END
文稿|明婉晴
朱丹妮
编审|宋银凤
复审|李鹏程
终审|任明义
排版|孙风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