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我的放大镜”——AI不会让新手平地起飞,但会给高手插上翅膀
作者:微信文章昨天参加马徐骏老师组织的CCOC实践教练AI应用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正确使用AI的智能。
我突然意识到,过去以为自己在用AI,其实只是把它当作“更聪明的搜索引擎”。
一、语言即智能
马老师先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怎么判断一个孩子聪不聪明?”
以前,是看他/她会不会背古诗、能不能解数学题。
未来,聪明的标准将变成——他/她能不能流畅地表达。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AI大模型,本质上就是在语言里诞生的智能。
二、大模型的“规模魔法”
一个大模型相当于2亿人类研究员的综合智能。
我们用1%的成本,获得了1000倍的能力提升。
这背后遵循的是一个AI领域的重要规律——缩放率(Scaling Law),只要给它足够的“燃料”,它就会“涌现”出更复杂的智能。
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这本书中说过:“规模的变化,会改变系统的本质。”
AI的成长也是如此——它不只是变大,而是因为变大而变得更聪明。
三、AI的使用,是调用智能,而不是替代体能
人类一直更擅长使用体能,而不是智能。
所以,当AI出现时,我们习惯让它“帮我干”,而不是“帮我想”。
很多人用AI,只是说:“帮我写个总结”,就像请了爱因斯坦,却让他去打字。
真正的AI使用方法是:
用问题唤醒智能。
像对待一个高级研究员那样——不断追问、澄清、推导。
因为你每问一次,AI就更懂你一点。
如果你花1分钟问AI一个问题,它或许只能回答个大概;但如果你连续追问10次,它就能帮你重构一个世界。
马老师说,不要对AI太客气,要学会做一个“苛刻的甲方”。
过去,人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未来,人的价值在于定义问题。
四、AI放大效应:高手与新手的分水岭
AI对每个人的能力放大倍数是一样的,假设它能放大100倍:
如果你是1,它让你成为100;
如果你是100,它让你成为10000。
AI不会让新手平地起飞,但会给高手插上翅膀。
因为AI仍需要人的“微决策”——那些经验、直觉、判断,正是高手的优势所在。
AI或许能自动生成报告,但它无法取代“决策的品味”。
而“品味”,恰恰是人最不可替代的智能。
五、写在最后
AI是一面镜子。
它放大了知识,也放大了差距;放大了人的惰性,也放大了人的好奇。
真正能让AI产生价值的,不是算法,而是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所启发的思考。
它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思考的人看得更远。
真正的智慧,不在答案里,而在问题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