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24 22:15

AI时代,德育有温度!——南京市“AI时代班级情感与道德记忆”德育科研现场会在十二中圆满落幕

作者:微信文章






2025

AI时代

德育有温度





当AI的精准刻度遇上教育的温暖底色,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我们该如何守护班级的情感联结与道德记忆?10月21日,南京市“AI时代班级情感与道德记忆”德育科研现场会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温情启幕。来自市、区教育局领导、德育专家,以及鼓楼区、建邺区、江宁区的德育骨干老师们齐聚一堂,共赴一场关乎“记忆、情感与育人”的深度对话,探索AI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嘉宾云集,共启智慧盛宴

本次现场会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鼓楼区教育局、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承办,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协办。作为协办单位,我们精细化统筹规划,高效组织协调,从场地布置、流程衔接,到资源调配、细节服务,全方位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与专家的高度重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董林伟教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南京市教育局宣传与德育工作处处长王京、副处长肖蕾,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盛蕾、宣德科科长胡丽丽,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唐文勇、德育研究室主任陈莉,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庆晨,江宁区德育教科研负责人端木萍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汤金宝、副校长何世明及三区200多名中小学德育领导和骨干班主任与会。会议由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德育研训员戴雪娟主持。



班会示范,碰撞德育新火花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四节精彩的主题班会课,率先拉开了本次现场会的序幕。四位执教老师立足AI时代背景,以“班级情感与道德记忆”为核心,打造了四堂各具特色、直击心灵的德育课堂,而点评专家的深度剖析,更让课堂的育人价值得以升华。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时季老师匠心打造的《智能浪潮凝记忆,人文底色塑德魂》主题班会课,以精妙设计深度呼应本次“AI时代班级情感与道德记忆”德育科研主题,同时生动诠释了学校“共生有爱,记忆铸魂”的德育课题内核。面对班级初建与AI深度渗透学生生活的双重挑战,时老师锚定“共建温暖班集体”核心目标,以沉浸式德育场景构建情感联结与价值共识:通过“回声盲盒”环节,学生匿名分享暖心故事,让班级温情在无声传递中悄然升温,以真实情感记忆的流动践行“共生有爱”理念;在思辨人类情感与AI差异的互动辩论中,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学生们深刻领悟真实情感的不可替代性,在AI浪潮下筑牢人文精神根基;最后的共创《班级温暖记忆守护指南》环节,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集思广益,将抽象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象的行动指南,以集体智慧凝结成可传承的班级道德记忆,为“记忆铸魂”注入鲜活生命力。







江宁区禄口初级中学朱美华副校长在点评中高度赞誉,本节课依托“发现——辨析——共创”的严谨逻辑链,从情感体验的细腻铺陈,到理性思辨的深度引导,最终实现道德认知向行为实践的完美内化,成功打通了班级情感共同体内生性成长的“任督二脉”,为 AI时代的德育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优质范本。



宁海中学吴锐老师的《从文本叙事到生命认同的集体记忆传承》,以“记忆”为纽带,从文本细节切入,带领学生触摸民族精神,再通过校史馆展品设计、个人记忆徽章创作,让学生将个人成长与校园记忆、家国情怀相连。







课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周燕主任也与吴老师进行了交流,提炼出“文本叙事、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三大关键词,称赞本节课搭建了宏大叙事到个人体验的阶梯,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生命认同”的德育升华。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刘丽老师的《当AI的刻度,遇上我们的温度》,聚焦“审视技术”这一核心,通过“伦理擂台”辩论表情包是否构成伤害,引导学生反思数字时代的道德边界。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吕迎主任评价,这堂课没有简单评判AI,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当学生将“知情同意”“善意推定”写入班级公约时,便是在绘制数字时代的道德地图。



江宁区竹山中学马兆老师的《青春底片,显影记忆“芯”温度》,以“由芯交心”为主题,用AI生成微电影叩开学生心门,再通过照片故事分享、AI对话互动,让学生在技术触动下感受情感的珍贵。



汉江路小学张高洁校长表示,本节课按“时间轴+范围层”交叉展开,挖掘“记忆与情感”深层价值,推动学生从“小我”向“大我”转化,是技术服务育人的生动范例。



致辞抒怀,传递育人初心

每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都是德育创新的沃土。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汤金宝率先致辞,他以《生根赋能・记忆铸魂》为题,分享了十二中在“记忆德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作为由约翰・马吉先生于1917年创办的百年老校,十二中依托校史馆、约翰・马吉纪念馆,开展国情校史教育;开发“生活德育”课程体系,打造社团、班会、研学等多元平台;通过成长记录袋、校友讲坛等载体,构建“记忆—认同—强化—再记忆”的良性循环,让德育直抵人心。





随后,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盛蕾发表致辞。她指出,本次现场会紧扣AI深度融入教育的时代脉搏,为探索新时代德育创新路径搭建了重要平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在AI技术深刻重塑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认知的当下,德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认知:既要善用AI技术提升德育的精准性与实效性,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更要坚守育人初心,避免被冰冷的数据与算法所裹挟。她着重强调“情感与记忆”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唯有构建充满温度的德育体系,让学生在情感滋养与记忆传承中感悟价值、塑造品格,方能培育出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



情景演绎,解锁德育新思考

当AI算法遇上教育初心,该如何平衡数据与人心?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张立、章文娇、俞小卫老师与林晓、赵峰同学带来的情景剧《心灵的算法》,紧扣学校“共生有爱,记忆铸魂”的课题内核给出了温暖的答案。剧中塑造了理性、感性与智慧三种不同风格的教师形象,通过师生间、教师间的冲突与和解,将课题理念具象化为“班级记忆与才华展示墙”“教师辅导小组” 等实践方案。这些充满温度的设计,既是对“共生有爱中师生情感联结的生动演绎,也通过集体记忆的构建诠释了“记忆铸魂”的深层内涵。当章老师领悟到“既要会看数据地图,也要带学生走没有电子地图的林荫小路”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这不仅是AI时代德育工作者最可贵的觉醒,更是对“共生有爱,记忆铸魂”课题研究成果的鲜活呈现。





故事分享,见证德育真力量

记忆需要故事传承,育人需要真情浸润。两位班主任的带班育人故事,让现场充满温情与感动。



琅琊路小学姚盈老师分享了“竹梦小剧场”的故事:师生共同创立剧场,通过“神话人物盲盒”深化角色理解,自主完成布景与道具制作,还化解了“角色之争”“表演节奏之争”。这个小剧场不仅圆了学生的梦想,更培养了他们的共情能力、创造力与团队精神,是“儿童友好”理念的生动实践。



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朱娟老师则带来《从“对立”到“共建”》的故事:初二班干部改选后,老班长小凡落选不服气,与新班长小杰产生冲突。朱老师通过引导小杰转化屈辱感为责任感、为小凡创造参与管理的机会、搭建破冰桥梁等方式,重构了班级生态,让大家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在共同经历中构建班级独特记忆”。



专家引领,明晰德育新方向

实践探索离不开理论指引,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董林伟教授的讲座,为现场同仁带来了高位引领。董教授以“AI时代的德育思考”为核心,提出三大观点:

其一,AI是“显微镜与放大器”“刻度尺与导航仪”,能让隐形的美德可见,但情感的镜像终究替代不了真实的情感;其二,AI时代需要“有温度、有选择、能成长”的道德记忆,警惕数据冰冷,重视记忆传承;其三,学校和老师要实现角色转化——做“心灵算法的设计师”“数字场域的牧羊人”,同时清醒认识数据隐私与伦理,记住“看见不等于替代”,允许学生试错,守护质朴真实的成长经历。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AI时代,技术是支撑,但助力学生成长永远是教师的灵魂。”董教授的话,让现场每一位教育者深受触动。





南京市教育局宣传与德育工作处处长王京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并指出,在AI时代,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更要坚守教育本真,让科技为育人服务,让记忆为成长奠基。



总结展望,共赴德育新征程

活动最后,南京市教育局、教科所领导对本次现场会进行总结,肯定了活动的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强调 “教育永远温暖,AI时代要做有根的德育人——用记忆承载情感,用技术赋能成长,用心灵点亮心灵”。











从精彩的班会课到深刻的专家讲座,从温情的情景剧到动人的育人故事,本次现场会不仅是一场德育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AI时代育人初心的坚守。未来,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将继续以 “记忆德育”为抓手,深化AI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也期待与更多教育同仁携手,共同守护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让德育在AI时代绽放更温暖的光芒!







撰稿:时季、张立

审稿:郝绪兵

二审:史小兵

签发:汤金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德育有温度!——南京市“AI时代班级情感与道德记忆”德育科研现场会在十二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