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0-21 21:49

AI制药:人工智能重塑药物研发的未来

作者:微信文章


《2025-AI制药市场规模产业链构成应用现状及AI制药公司分析报告》: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彻底改变药物发现流程,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与时间,同时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免费获取完整报告,方法见文末),梳理内容如下:



引言:AI正在重塑制药行业

药物研发一直以来都是一项昂贵、耗时且成功率极低的过程。传统模式下,开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26亿美元的投资和超过10年的时间,而从I期临床试验到药物上市的成功率不足10%。这种低效率高成本的模式迫切需要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制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AI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学习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正在彻底改变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设计,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有望显著提高成功率。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的发布,AI在制药领域的安全、可信应用也获得了重要指导,确保这一革命性技术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AI制药市场规模与投资趋势



自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驱动的制药公司投资显著增长。根据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的估计,在过去9年中,对800家AI制药公司的年度投资总额增长了27倍,截至2023年8月,累计投资总额达到603亿美元。



2023年累计投资额:603亿$

9年内投资增长倍数:27倍

管线年均增长率:36%

美国公司占比:55.1%



从地域分布来看,美国在AI制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占比达55.10%,这得益于其强大的科研基础、丰富的风险资本支持以及先进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欧洲和英国分别占19.90%和9.95%,而亚洲地区虽然当前占比相对较低,但凭借政策引导和资本投入,正在快速崛起。


管线增长趋势显著

从2010年至2021年,AI制药公司展示出显著的管线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36%,2018年后的增长尤为明显。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的项目。

截至2021年,AI制药公司的管线包括约160个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项目,以及约15个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项目。尽管AI制药公司的管线规模仅相当于前20大制药公司的50%,但其快速增长趋势和专注于早期研发的特点凸显了AI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巨大潜力。
AI制药产业链全景


上游:基础资源层

算力服务器、芯片(CPU/GPU/TPU)、云计算资源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与模型数据公开数据库、商业数据库、内部专有数据生物技术CRO服务、高端实验设备
中游:应用服务层

AI+Biotech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细胞和基因编辑疗法AI+CROAI辅助的合同研究组织AI+SaaS提供AI药物研发平台服务IT巨头通过投资、自建平台切入领域
下游:终端用户层

传统药企自建团队、对外投资、技术合作CRO企业风险投资、内部算法团队、外部技术合作
AI制药核心技术原理

人工智能三要素



AI制药技术建立在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基础要素之上:
数据

AI制药的数据来源多样,包括公开数据集(如Enamine、PubChem、ChEMBL)、商业数据集、与药企合作获得的研究数据、企业自身研发积累的数据集等。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AI在药学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算力



GPU、TPU和云计算资源等基础设施为AI制药提供了重要的计算支撑。GPU凭借其高度并行的计算能力,在深度学习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TPU专门用于加速机器学习任务;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则提供了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
算法

AI制药使用的算法包括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等多种类别。根据学习方式可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在药物设计中,生成模型(如VAE、GAN、AAE、RNN)结合强化学习的方法为全新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AI生成模型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AI生成模型在全新药物设计领域具有巨大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在不需要先验化学知识的情况下生成分子,在更广阔的未知化学空间中进行搜索,超越现有分子结构的限制,自动设计新的分子结构。

常用的深度生成模型包括: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的生成模型:用于先导化合物优化变分自编码器(VAE):完成小分子的全新设计和肽序列的生成生成对抗网络(GAN):生成与真实数据分布相似的新样本对抗性自动编码器(AAE):扩展分子生成空间,提高结构新颖性
AI在制药各环节的应用


药物发现阶段


靶点发现与验证

AI通过学习组学数据、功能实验数据、文献、专利、临床报告等海量多来源数据,对比疾病与非疾病差异,分析RNA或蛋白质表达,找出潜在的信号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等与疾病的相关性,输出候选受体结合点(靶点)。
药物分子设计与优化



利用深度生成模型和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新药设计,让计算机通过自主学习药物靶点和分子特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生成符合特定要求的化合物,绕过传统基于经验的药物设计模式的限制。
虚拟筛选

包括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LBVS)和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SBVS)。LBVS通过已知活性配体的化学结构和物理化学属性筛选潜在活性化合物;SBVS基于目标蛋白三维结构信息,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
临床前研究阶段

ADMET预测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是衡量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AI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化合物相关结构特征,评估多个ADMET参数间的关系和趋势,有效提升ADMET性质预测的准确性。
晶型预测

AI通过结合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晶体结构。应用场景包括晶体结构比对、转晶风险评估、指导实验制备新晶型以及药物发现早期晶型性质预测等。
领先AI制药公司案例

薛定谔 (Schrödinger)

成立时间:1990年

核心技术:基于物理学原理的计算平台,结合AI和机器学习

主要领域:肿瘤学、免疫学、神经学

代表管线:
SGR-1505 (MALT1抑制剂) - 临床阶段SGR-2921 (CDC7抑制剂) - 临床阶段SGR-3515 (Wee1/Myt1抑制剂) - 临床前

合作亮点:与诺华、礼来等大型药企达成重大合作
英矽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成立时间:2014年

核心技术:PHARMA.AI平台

平台组成:
PandaOmics:靶点发现与优化Chemistry42:生成性AI药物设计InClinico:临床试验预测与优化

成就:拥有31个研究项目,2022年以来提名21个临床前候选药物,10条管线获IND批准

重点领域:纤维化疾病、肿瘤、免疫相关疾病
晶泰科技 (XtalPi)

核心技术:AI驱动+量子物理+高性能计算+自动化实验

主要平台:
ID4系统:小分子药物研发XupremAb™:AI驱动抗体药物发现XtalGazer™:药物晶型研究平台

特色:覆盖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到固体药物晶型的全流程创新

技术优势:200+个AI模型实现小分子化合物设计与优化
AI制药政策环境与安全治理

国际政策动态

随着AI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国监管机构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南:
时间部门政策名称主要内容2023年5月美国FDA《在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中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讨论文件涵盖AI和ML在药物发现、临床和非临床研究、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等方面的当前和潜在用途2023年7月欧洲EMA《在药品生命周期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思考文件》草案概述在整个药品生命周期中使用AI/ML的考量,提供AI/ML安全有效开发、监管药物以及上市后使用的建议国内政策支持

中国近年来密集发布AI制药相关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2021年12月):探索AI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提升新药发现效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5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对新药研制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上海市系列政策(2022-2024年):从多靶点结构预测、药物设计到临床试验全面支持AI制药发展
AI安全治理框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根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需特别关注以下安全风险:
数据安全风险

患者隐私与敏感医疗数据保护训练数据质量与偏见问题数据合规收集与使用
模型算法风险

AI模型可解释性不足算法偏见导致的医疗不平等模型鲁棒性与可靠性
伦理安全风险

AI辅助决策的责任归属基因编辑等高伦理风险研究患者知情权与选择权保障

应对这些风险,需要遵循《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提出的原则,包括:包容审慎确保安全、风险导向敏捷治理、技管结合协同应对、开放合作共治共享、可信应用防范失控。
结论与展望

AI制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药物研发模式,通过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为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提供了全新路径。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设计,AI技术正在药物研发全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持续支持,AI制药行业将迎来更快速的发展。同时,遵循《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的指导原则,确保AI在制药领域的安全、可靠、可控应用,是实现AI制药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AI驱动的创新疗法问世,为全球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推动整个医药行业向更加高效、精准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025-AI制药市场规模产业链构成应用现状及AI制药公司分析报告》:
获取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paperclub,回复关键字“AI制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制药:人工智能重塑药物研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