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9-7 09:22

AI赋能,让童画“动”起来——以“探春拾趣”亲子长卷画AI视频创作为例

作者:微信文章




AI赋能,让童画“动”起来

—以“探春拾趣”亲子长卷画AI视频创作为例

江油市天宝街幼儿园 刘婷婷





一、背景与缘起:当“探趣科学”遇见AI画笔

我园始终秉持“探趣科学 启智润心”园本课程理念,深耕科学启蒙教育,围绕四季更迭趣味开展“探春拾趣”“探夏留迹”等系列科学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自然中观察、发现、体验。

在刚刚过去的春季学期,我们聚焦“探春拾趣”主题,依托幼儿园丰富的植物园区资源,精心策划了系列亲子科学实践活动。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观察春季植物的生长特点(如发芽、开花、叶片形态变化等),并通过绘画进行个性化记录与表达。活动的高潮环节,是家长和幼儿共同在长卷画布上,将观察所得绘制成一幅充满童趣与发现的“春日植物园”画卷。

然而,静态的长卷画如何更生动地展现观察的过程与植物的“生命力”?如何让幼儿的创作成果获得更具吸引力的呈现,并延伸活动价值?我们尝试引入AI现代科技手段,将这幅凝聚着观察、科学与艺术的长卷画,转化为一段富有生命力的动态视频,由此开启了AI赋能幼儿美术活动的新探索。

二、实践过程:从静态观察到动态表达

(一)科学观察先行(探春)

教师设计清晰的“春日植物观察任务清单”,引导亲子小组有针对性地观察特定植物的根、茎、叶、花、生长环境等。幼儿运用看、摸、闻、简单测量(如用自然物比高矮)等方式,家长协助用文字或简单符号记录关键特征和孩子的语言描述。强调观察的细致性、持续性和趣味性,埋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二)亲子艺术共创(拾趣)

在充分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亲子合作在长卷画布上进行创作。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色彩、线条表达自己眼中的春日植物和观察时的感受,家长则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共同完成画面布局和细节补充。长卷画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多样化的观察视角和艺术表现。

(三)AI赋能跃动(新样态)

1.素材数字化:将完成的长卷画进行高清扫描或拍摄,获得清晰的电子图像。

2.AI技术应用(核心步骤):

(1)图像识别与分割:利用AI图像处理工具(如一些在线AI绘画平台、动画生成软件等),自动或半自动地识别长卷画中不同的植物元素、人物形象等,并将其分割为独立图层或元素。

(2)动态效果赋予:为分割出的关键元素添加预设的、符合情境的简单动画效果。例如:让新芽“破土而出”或“缓缓舒展”;让花朵“轻轻摇曳”或“次第开放”;让小草“随风摆动”;让画中的小鸟/昆虫“飞过”画面;让画中的小水滴“滴落”;让亲子观察的小人儿“行走”在画中路径上。

(3)场景构建与路径设置:设定一个虚拟的“镜头”运动路径,模拟在长卷画中“漫步”观察的效果,可以是平移、推近、拉远等,引导观众视线。

(4)配音与配乐(可选):导入活动过程中录制的幼儿对植物的描述、惊叹声,或选择轻柔的春日背景音乐,甚至利用AI语音生成工具,根据幼儿的绘画描述或观察记录生成简单的旁白。

(5)视频生成与渲染:将所有设置整合,由AI工具自动生成最终的动态视频。

三、AI赋能带来的新样态与新价值

这次“长卷画转AI视频”的尝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AI技术为幼儿美术活动带来的“新样态”和显著价值:

(一)从“静态呈现”到“动态叙事”,深化理解与记忆:AI动画让平面的观察记录“活”了起来,生动再现了植物生长的动态过程(如发芽、开花)和观察时的情境,将科学观察的“过程性”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呈现,极大地增强了幼儿对“生长”“变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深了活动印象。

(二)从“个体作品”到“沉浸体验”,提升审美趣味:动态视频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春日植物园”世界。幼儿看到自己笔下的元素动起来,惊喜感和成就感爆棚。动态的画面、适宜的音效,带来了远超静态画作的审美趣味和感官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美术表达和科学探索的持续兴趣。

(三)从“单一美术”到“跨学科融合”,强化活动效能:此案例融合了科学探究(观察)、艺术表达(绘画)和现代科技(AI)。AI作为桥梁,将科学观察的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无缝连接,使“探趣科学”的目标在更具吸引力的形式中得到升华,体现了“启智润心”的综合效能。

(四)从“活动成果”到“家园共育新载体”,延伸教育价值:生成的AI视频成为极佳的家园共育素材。在班级、园所屏幕播放,或在家长群分享,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家长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活动的精彩和孩子的发展。它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种生动的教育活动回顾与宣传,有效增进了家园联系和对园所课程的理解。

(五)赋能教师,拓展创作边界:AI工具降低了制作专业级动态效果的门槛,让教师能够将丰富的教育构想(如让画面“讲故事”)快速实现,极大地拓展了美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和教育可能性。

四、反思与展望

1.技术服务于童趣:始终明确AI是工具,核心是幼儿的观察、体验和表达。动画效果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画作内容,避免过度花哨干扰主题。

2.幼儿主体性优先:在AI处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幼儿原画的笔触、色彩和童真趣味,动画设计也应尊重幼儿在画作中表达的想法。

3.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需要学习掌握基础的AI工具应用,更要具备将教育目标、幼儿作品与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整合的设计思维。

4.未来探索方向:

(1)更深入的幼儿参与:探索让大班幼儿尝试操作更简单的AI绘画/动画工具,进行初步的交互式创作(如点击让花朵开放)。

(2)结合AR技术:设想未来将长卷画与AR结合,通过平板扫描,让画中的元素在现实场景中“立”起来或动起来,提供更交互的体验。

(3)AI辅助创作过程:探索在观察记录或绘画构思阶段,利用AI生成一些灵感图片或简单动画作为参考。

(4)个性化AI画册:为每个幼儿在四季活动中的作品制作AI动态成长画册。

在“探春拾趣”活动中,AI技术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为我们珍视的幼儿美术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将静态的科学观察记录转化为动态的、充满趣味的视听体验,不仅让活动成果“跃然屏上”,更让科学探究的种子、艺术表达的嫩芽在孩子们心中“跃动生长”。这次实践印证了AI赋能幼儿美术活动的巨大潜力——它能够创造出超越传统形式的新样态,为“探趣科学 启智润心”的园本课程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开启幼儿感知、表达与创造的新维度。我们将继续在《AI赋能,幼儿美术活动新样态探究》的道路上深耕细作,让科技之光温暖而智慧地照亮孩子们的成长旅程。







EN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赋能,让童画“动”起来——以“探春拾趣”亲子长卷画AI视频创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