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8-27 08:36

AI赋能课堂创新 智慧助推专业成长——盐城市罗燕翔名师工作室“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

作者:微信文章


AI赋能课堂创新

智慧助推专业成长





为深化人工智能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创新,破解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难题,助力教师专业能力进阶,8月21日-22日,盐城市小学道德与法治罗燕翔名师工作室“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在盐城市景山小学成功举办。工作室全体成员、亭湖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齐聚一堂,以“技术赋能”为核心,共探教学创新与专业成长新路径。





课例示范



工作室成员、盐城市亭湖区景山小学高晓敏老师围绕“科技改变世界”主题,以“智能小导游小度”和“云端科技馆”创设沉浸式情境,设置争当“科技小达人”任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习更具趣味性与代入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科技成果分享到利弊探讨,逻辑清晰,由浅入深,既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又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科技。教学中,高老师还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与互动,通过设计科技成果名片分享、互联网文字提取体验、视频观看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中,充分发挥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非凡的科技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与责任意识。


工作室成员、盐城市建军路小学蔡露老师执教小学高段读本第3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一课,她紧扣“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要求,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论述解读、梁家河事迹研学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至上”理念,从革命历史、国家建设案例中树立“团结奉献、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引入AI智能体“心心”,承担任务发布、资料梳理、奖章生成等角色,结合VR全景研学、慧评区互动,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学习趣味性与参与度;设计“中国人民办大事”资料分享、“为民服务之星”寻访、制定行动计划等活动,让学生从“听”到“做”,将“服务人民”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落实课标“注重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要求,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践行的统一。





专题讲座



工作室成员、解放路实验学校陈宪雯老师在“让德育“活”起来:AI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讲座中,以“技术服务教学本质”为出发点,开创了AI赋能德育课堂的全新路径。她提出的“工具极简化、场景真实化、学习主动化”三大创新原则,通过低中高学段的生动课例得到完美印证:用AI生成的校园场景素材让抽象的“责任”“法治”具象为学生可触摸的生活情境,智能活动链设计将教师从机械备课中解放出来,而分层互动形式(低年级动画引导、中高年级思辨辩论)更让课堂参与度提升至新高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实践智慧,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零门槛”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更重新定义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教师的“教学合伙人”,共同让德育课堂焕发“真体验、深思考、实成长”的育人活力。



工作室成员、盐城市新洋实验小学蔡娟老师围绕“AI技术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与评价”主题,分享了如何借助AI设计分层任务、追踪行为数据、实施精准评价等实用策略。她从单课分层到学段进阶,结合不同学段的典型案例,为教师们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与方法,并强调AI技术使用需遵循“教师主导、内容审慎、目标聚焦、公平安全”四重原则,助力德育从课堂认知走向生活实践,真正实现技术为育人服务。





主题沙龙



围绕“慧课堂理念下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主题,施俊青、左思涵、于慧会等教师开展沙龙研讨,聚焦AI与教学融合的实践经验、挑战与应对策略,碰撞思想火花。



工作室成员、新景路小学施俊青老师在主题沙龙中,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为亭湖区“慧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变革提供了创新范式,有效促进价值内化与知行合一。

工作室成员、亭湖新区实验小学左思涵老师聚焦AI创设教学情境,如生成图片、3D数字人互动等,解决情境设计难题。

工作室成员、亭湖区实验小学商婉云老师提到AI可以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沉浸式情境体验与精准化教学诊断,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与学生参与度,让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可感可知,但技术在价值观引领、情感互动与情境真实性方面仍存挑战。





于慧会老师主要围绕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结合我区“慧课堂”探索经验,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盐城市新洋实验小学的李璐老师指出AI教育应坚持“技术做减法、情感做加法、安全做乘法”的原则,通过人机优势互补,既发挥技术的情景创设优势,又保留教师的情感引导核心作用,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育人本质的有机统一。







名师引领



工作室主持人、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罗燕翔老师围绕“双轮驱动,赋能成长”主题开展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讲座,结合自己从一线教师到教科研前沿的实践者这一成长经历,为参会教师解读专业发展路径。


她强调,教师专业成长需激活“双轮”:一是课堂实践轮,在日常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从德育活动迭代、课堂即时反思中积累实践素材;二是科研转化轮,保持对教学素材的“敏感度”,围绕教育热点、学科融合等方向挖掘研究价值,实现教学实践与科研探索的相互滋养。她鼓励教师以“坚持”为底色,建立教研思维,逐步推动零散教学经验向系统化、理论化转化,打破“科研高门槛”的固有认知。



互动交流



工作室成员、盐城市天山路小学钱永芳老师做了《循光而往 拾级而上》主题分享,她指出每位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素养的理解都是自己独有的,需要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和整合,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学素养。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切身经验,并给出了她的进阶建议:明确个人教师生涯的发展路径、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科教学素养和关注教学经验的概念化转化。



工作室成员、盐城环保科技城实验学校陈云颖老师分享了她近几年的阶梯式成长规划:首年立足深耕课堂,力求吃透课标与教材,夯实教学基础;未来两三年着力提升效能,探索高效备课模式,并初步形成个人教学特色;长远目标则是深化研究,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追求专业上的精进与突破。她将通过精研课标、聚焦课堂设计、广拓教学资源及坚持学习反思等路径踏实前行。



工作室成员、盐城市便仓小学李响老师从教学目标、科研目标、看书与学习、听课与观摩四个方面入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规划。希望通过三年计划的实施,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取得显著成果。




总结反思



活动最后,工作室主持人、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罗燕翔老师对本次研修进行总结。她充分肯定本次活动的实效性:从课例示范到主题讲座,从沙龙研讨到成长规划,全程紧扣“AI赋能”与“专业成长”两大核心,为教师搭建了“学、研、思、行”一体化平台。同时,她寄语全体参会教师:要以此次研修为起点,将AI技术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以“双轮驱动”理念推动专业成长,在科技赋能与育人初心的平衡中,打造有温度、有智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此次研修活动有效破解了AI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难点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未来,罗燕翔名师工作室将持续聚焦教育创新趋势,开展更多高质量研修活动,助力区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迈向“智慧化、专业化”新台阶。



END







编辑:蔡   娟

审核:罗燕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赋能课堂创新 智慧助推专业成长——盐城市罗燕翔名师工作室“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