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7-7 18:00

俞峰 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准入与中国供应链转移

作者:微信文章
研究背景

以效率为导向的产业链供应链跨国转移是全球产业生产布局的客观规律,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但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产业组织形式和供应链条更具垄断性。部分国家开始利用多元手段对中国参与的供应链进行遏制,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甚至中国企业开始加速多元化的布局,如采取“中国+N”等多元化采购方式,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那么如何有效依托全球供应链体系,推动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供应链,就成为了中国供应链网络全球布局的关键一环。

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也为中国企业转移非核心技术的供应环节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在众多“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和建设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当前,聚焦于“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的一批标志性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和提高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保障。因此,立足于中国供应链转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现实背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下日益联通的交通网络,引导中国供应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便成为了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一项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

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据与沿线国家在行业维度的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下的市场准入改善对中国供应链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准入的改善有效促进了中国供应链的转移,尤其是促进了中国供应链的深度转移,对“一带一路”沿线内部转移、对非“一带一路”国家间接转移和向中国返回转移中呈现出的作用更明显,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据着中国总体供应链向内、向外供应的重要地位,上述研究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准入的改善促进中国供应链的转移,主要是依靠吸引中国的对外投资尤其是非绿地投资和工业项目投资实现的。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沿海国家、中低收入国家更有可能通过市场准入的改善成为中国供应链转移的承接国;低上游度产业、高交通依赖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市场准入改善下中国供应链转移的主要产业;在转移的方向上,中国供应链倾向于向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行业转移。本研究为优化中国供应链的全球的布局提供了参考,对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供应链融合意义重大。

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有如下政策启示:首先,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更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和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转和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中国在陆运交通、海运交通多体系共同发力,加快推进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大力推动“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进程,加速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联运。与此同时,在中国供应链重点转移国家,应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重点对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关键交通走廊进行升级改造,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并为未来经济扩展预留充足空间。此外,在推进上述区域运输一体化的基础上,应坚持以“八项行动”为指引,推动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顺利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构筑一个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其次,持续优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环境。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持续优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环境已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必然选择。一是,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打造高效、畅通的合作网络,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二是,政府应积极与沿线国家签署多边贸易和投资协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关税、投资准入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协调,确保中国企业的投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这包括建立海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来促进产业聚集和规模经济的形成;通过设立区域性投资保护和争端解决机制,降低企业在国际扩张中面临的政治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深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资对象国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制定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对外投资战略,并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以要素驱动、市场导向、协同创新为核心的中国对外投资新格局。

最后,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国际化延链。培育联动发展链条,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拉紧国际产业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一方面,依托于国际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关键资源和市场,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识别和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最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产业合作;另一方面,按照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关键优势产业上的合作。此外,重视构建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关键市场建立更多的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仅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和响应时间,而且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速技术交流和创新,从而实现优化中国供应链在全球的空间布局,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cG7VY3ny9XdfpiaJBbhI33qpIvREJA5LvjeP2l5Zshm9ZSia1WXCOLNjSlAdx5QIEheEO5h1n7MTVuwhUIiaursE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2025年第27周第1期(总第639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微信公众平台,不代表吉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观点,转载请注明原始来源。

本文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5年第6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公众号

本期编辑:苗湘愉

本期校对:文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俞峰 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准入与中国供应链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