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课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首届AI融合教学展示课活动纪实
作者:微信文章当 AI 遇见课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首届 AI 融合教学展示课活动纪实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如何让 AI 技术从教学工具升维为思维重构的催化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近日举办的 “首届 AI 融合教学展示课活动” 给出了鲜活答案。来自 5 所附属学校的 29 位教师以课堂为画布,以 AI 为画笔,在素养提升、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维度展开深度探索,让技术真正服务于 “人的成长”。从小学数学课堂的 VR 情境创设,到中学语文的 AI 作文诊断系统;从科学课上的智能营养分析,到体育课中的跳绳数据追踪 —— 一场关于 “AI + 教育” 的创新实践正在集团各附属学校蓬勃生长。
彩田学校:
当传统文化邂逅
AI 技术
在彩田学校的课堂上,AI 技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杨彦在《那达慕大会 --“重复” 的奥妙》一课中,通过数字人 “笑笑” 和 “淘气” 创设闯关情境,学生不仅在 VR 全景校园中寻找重复规律,更通过 AI 将自己的照片合成舞蹈场景,让抽象的数学规律在具象化体验中生根发芽。
美术教师郭如意则带领学生走进殷墟,借助豆包、即梦 AI 生成博物馆展览场景与人物 “子”,动态解析象形文字 “马” 的演变过程,使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在 AI 技术支持下焕发新生。
小学语文课堂同样亮点频出。朱咪咪老师的《我的自画像》课例借助豆包 AI 的文生图功能,学生描述 “小麦色皮肤、有感染力的笑容” 等外貌特征后,豆包实时生成对应画像,师生对照评议语言精准度,突破外貌描写抽象化难点。
中学语文教师刘丽纯构建 “AI 辅助 + 自主创作” 工作流,利用飞象星球定位作文问题、豆包生成修改方案,形成 “诊断 - 优化 - 反思” 的写作升格闭环。
中学生物教师章俊玉以三鲜饺子为线索,通过数字人激趣导入、利用AI 互动测试诊断学生既有认知,更创新引入 AI 生成《营养进行曲》,实现“诊断 - 建构 - 巩固”教学闭环。
中学数学教师冯杰则通过 AI 视频和网页程序,将加权平均数的探究过程可视化,让抽象数学概念在动态对比中可触可感。
知新学校:
数据驱动下的
个性化学习
知新学校的教师们聚焦 AI 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林逸婷将抽象的 “平均数” 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场景,让学生在数据与现实的桥梁上理解概念价值。
小学科学教师温冬平的 “光影变变变” 小程序动态模拟光影变化,让学生在 “玩” 中解锁影子的秘密。
小学美术教师熊友军通过 AI 画作与学生原创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创意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中学课堂中,数学教师李伍兵借助 DeepSeek、通义千问、飞象星球三大 AI 工具,实现了解题思路拓展与知识薄弱点精准定位。
心理教师林青青利用飞象双师课堂打破空间限制,让友谊教育在云端互动中更显温度。
体育教师刘智浩的 AI 跳绳课堂则通过智能设备实时记录跳绳数据,构建 “精准量化 - 分层教学 - 动态反馈” 的闭环,让运动表现与科学思维同步提升。
道远学校:
AI 赋能探究式学习
道远学校的课例凸显了 AI 在探究式学习中的独特价值。小学数学教师黄颖设计的 “AI 小助手” 优化探究网址,能根据学生的时间管理方案实时计算耗时,通过数据对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最优解。
语文教师练丽平将《蜘蛛开店》转化为沉浸式互动课堂,学生在 AI 生成的虚拟场景中与文本对话,实现从故事理解到问题解决的能力跃迁。
小学科学教师刘晓蓉在《蜗牛的秘密》课例中,运用即梦 AI、豆包等工具,开场通过 AI 对话激发学生兴趣,探究环节借助希沃投屏对比学生手绘蜗牛与真实蜗牛,结尾 AI 实时解答 “蜗牛的肛门位置” 等问题,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助力学生观察与知识拓展。
在中学阶段,信息科技教师吕锟构建的智能实验模拟系统,通过动态折线图直观呈现抛硬币实验中频率趋近概率的过程。
数学教师申晓时用 AI 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演变,同步追踪学生作答进度,智学网生成的个性化错题集精准突破教学难点。
地理教师钟小辉以 “冰雪经济” 为主题,让 DeepSeek 充当 “智能信息助理”,在线问卷与 AI 批改工具则成为数据收集与即时评价的高效助手。
天健小学:
AI 让学科实践更具张力
天健小学的课例展现了 AI 在学科实践中的突破作用。科学教师陈盈希运用知食 AI 软件,拍摄汉堡即可快速分析六大营养成分,突破传统教学中营养检测的局限。
英语教师唐语借助 AI 互动平台与漫画生成工具,将学生创编的 “蝴蝶与小鸟赛跑” 等故事转化为英文四格漫画,直观解决故事结构创编难题。
语文课堂同样新意十足。教师孙雨清在童谣分享课上,利用 AI 数据收集系统实时分析学生朗诵的优缺点,更将学生喜爱的儿歌制作成音乐,让 AI 朗诵智能体与学生展开对话,在趣味互动中提升朗诵技巧,守住 “语文味儿” 的同时注入科技活力。
礼文学校:
技术融合催生课堂
新样态
礼文学校的教师们巧妙运用 AI 技术重构课堂互动模式。初中历史教师李恒恩通过剪映生成数字人视频建构历史情境,借助 “C30 智能教学” 平台的抢答、拍照上传功能提升参与度。
小学英语教师马红梅依托 C30 平台的 AI 评价系统与豆包工具,实现习题自测、作文诊断与观点云研讨的全流程智能化。
小学数学教师胡佳艺通过C30 教育平台,将可拖拽的互动素材推送至学生终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沉浸式体验推理过程,使抽象知识具象化。
小学语文教师杨濮源借助 VR 技术构建 “晴雨雪夜” 四大地理场景,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运用自然现象辨向,生成式 AI 与智能体对话则实时解决学习难点。
中学英语教师许天歌以 “保护环境” 为主题,引导学生用豆包 AI 生成短视频素材并实时修正语法错误。
中学数学教师周冰冰利用 GeoGebra 动态演示角平分线性质,通过 “发射塔选址” 等实际问题,让抽象几何定理在操作 - 验证 - 应用中实现深度学习。
结语:
让 AI 成为教育变革的
“隐形翅膀”
从彩田学校的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到知新学校的个性化学习数据驱动;从道远学校的探究式学习智能化支持,到天健小学的学科实践深度突破,再到礼文学校的课堂互动模式创新 ——29 节 AI 融合课例如繁星般点亮了集团的数字化教学版图。这些实践共同印证了一个共识:AI 技术的教育应用,早已超越 “工具融入” 的初级阶段,正朝着 “思维重构” 的深水区迈进。
当 VR 技术让抽象概念可视化,当生成式 AI 成为创意孵化器,当数据反馈实现精准教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学习方式、认知路径乃至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的这场探索,为 AI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 让 AI 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技术与教育的化学反应中,守护教育的温度,催生成长的可能。这场未竟的教育创新之旅,正等待着更多思考与实践,让 AI 这双 “隐形翅膀”,载着教育理想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END
图文素材:港中深各附属学校
整理汇总:庄凌杰
初审:章民赵楠
终审:杨伟广 雷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