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6-30 15:57

AI小作坊|如何让AI文章有“朴素感”?

作者:微信文章


AI写华丽词语的文章,非常容易,让它讲人话就很难,而且AI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总像隔着一层玻璃,词语太华丽,话太绕,感情飘在半空。特别是讲“怎么把生活故事变成歌/文章”这类内容,AI最容易掉进“过度修饰”和“强行升华”的坑。

怎么改?核心就一条:把AI稿子,让它说人话、讲实事、动真情。我把用AI修改关于《歌曲<李晓梅的叮嘱>的创作手记》作为例子,分享如何把AI文章改得有“朴素感”。




砍掉“AI腔”,别让它端着说话




抽象大词,换成家常话:

AI爱说:“为被宏大叙事覆盖的日常闪光赋予永恒形式”。你改成:“就想留住平常日子里闪着光、却容易被大话题盖住的声音”。

“艺术尊严”、“情感共振”这种词太重,换成“有分量”、“让人记得住”、“能打动人”。

强行升华?刹车!

结尾千万别硬拔高。AI喜欢写“这证明了深沉力量蕴藏烟火气”、“最动人史诗写在围裙上”、“创作成为桥梁”……删掉!

改成直接说结果或目的:“说白了,就是把食堂阿姨那些带着油烟味的话谱成了曲子”、“就是想帮这些默默干活的人说句话”、“希望这调子能让他们的关心话传远点,让孩子们听见”。

形容词/副词?能省则省:“深深感动”、“庄严承诺”、“永恒价值”、“浩瀚情感”……这些词看着有劲儿,实则虚胖。除非真有必要,否则全删!让事实和情感自己说话,比啥修饰都强。




逼它说“普通话”,越平实越好




方言、地域词?清零!

“有劲儿”、“暖暖心窝子”这类北方口语,或者其它地域特色词,看着亲切,但传播有门槛。换成更通用的:“有分量”、“有感染力”、“温暖人心”。

儿化音?一个不留!严格检查:把“会儿”、“料子”(指材料时)、“话儿”、“远点”(指距离)里的儿化音都去掉。改成:“一会儿”、“料”、“话”、“远一点”。(“调子”如果指曲调,不是儿化音,可保留本意)

长句切短,用常见词:“感觉天生就是歌词的料子” -> “感觉天生就是写歌词的料”。“把视频链接扔进/喂给AI” -> “把视频链接放进/输入AI”。“来回改了几次” -> “改了几遍”或“经过几轮修改”。




亮出“为谁干”,动机要实在




主角是谁?点名道姓:别含糊。直接说清楚:这歌是为食堂阿姨、后勤师傅发声,唱给毕业生听的。

为了什么,要说大白话:价值别说虚的。用最实在的话讲目的:

“让灶台边的唠叨,也能像毕业典礼上的漂亮话一样,有人听、有人记得。”“就想为这些平时没人注意、但天天给我们做饭打扫的人说句公道话。”“给要远行的孩子最实在的祝福:好好吃饭,踏实做人,别忘了身后托着你们的手。”

大概念?落地!

“平权运动”、“赋予艺术尊严”……这些大词语普通人听不懂。转化成具体动作和感受:

“就想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希望这些细碎的关心话,能传得更远,让该听见的人(比如孩子们)真能听见。”




交出“怎么干”,总结方法能抄作业




怎么把生活里的碎碎念变成歌/文章?总结四点,照着做:

抓关键“料”: 在原始素材(采访、录音、聊天记录)里,盯住两样东西:重复最多、感情最浓的话:比如阿姨天天念叨的“好好吃饭”。经常出现、特别具体的东西:比如“饺子”、“围裙”。这些就是现成的金句和好“道具”。

小东西,大意思:把具体的数字、物品,提炼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例子:“一万五千个饺子” -> “千颗饺子载着星光启程”(把阿姨的辛苦和孩子的未来连起来)。“围裙” -> “兜住了多少好时光”(一件普通衣服,变成装记忆的袋子)。关键:找到小物件和大情感/主题之间的那个连接点。

对话出真情:在歌词或文章里,设计成两边有问有答。主歌:用一方的典型语言(比如学生喊:“阿姨,多加点鱼丸!”)。副歌:转成另一方的回应(比如阿姨想:“这孩子,喊一嗓子像揣个小太阳”)。模拟真实聊天,感情自然就流动起来,读者/听众更容易代入。

换视角,拉近距离:叙述角度要灵活。可以从“我”的视角(“我的叮嘱”)切换到“我们”或者直接对着对方说(“孩子,勇敢去远方”)。

写现实困难(比如“加班吃泡面”)时,重点不是卖惨,而是给支撑(“累了记得,有肩膀给你靠”)。目标:让看的人/听的人,从‘听故事’变成‘在故事里’。




踩刹车,干完就停




结尾最容易“飘”。所以,只说“事办成了”,清楚交代最终作品什么样子:“歌词里,饺子变成了旋律里的星光,‘好好吃饭’在副歌里一遍遍唱响。”

重申核心“为什么”: 用一句话点破本质:“这首歌,就是把刘阿姨那些带着油烟味的唠叨,谱成了能传出去的曲子。”

愿望要朴素,直接说出最实在的期望:“希望这歌曲,能让这些灶台边的细碎关心,传得更远一点,让该听见的耳朵,都能听见。” 到此为止!别总结人生,别拔高哲理,说完就停笔。

核心原则就三条:

像聊天一样写:怎么跟朋友讲这事,就怎么写。别端着。

多写“手”和“眼”,少写“心”和“灵”: 多描述具体动作(做了啥)、看见的东西(饺子、围裙)、听见的话(“好好吃饭”),少用那些玄乎的情感词、精神词。

“为什么干”要实在,“怎么干”能照搬:为谁发声?解决啥问题(比如被忽视)?传递啥(具体祝福)?方法步骤清晰,例子一看就懂。

结尾就是刹车,事说清了,目的讲透了,立刻停笔,别拖泥带水搞升华。

让AI文章有朴素感,秘诀是克制,管住想修饰的手,按住想升华的冲动,扔掉理论的架子。把生活素材本身的力量和转化它的具体方法,清清楚楚、朴朴实实地写出来。

这套方法,适用于记录任何从生活小碎片(一句话、一个场景、一次聊天)到创作(一首歌、一篇文、一个短片)的过程。

多试几次,写的“人味”就出来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小作坊|如何让AI文章有“朴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