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国际合作成果入选“一带一路”科技减贫先进适用技术百项成果
作者:微信文章近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主题活动--科技减贫的目标与实践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以“科技创新赋能减贫”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探讨科技助力精准减贫的新模式与新路径,推动先进技术转化为减贫实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论坛上,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正式发布首批“一带一路”科技减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清单,涵盖粮油作物、园艺林果、畜牧水产、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农机装备与农产品加工等五大领域共100项技术成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经验。我院“适于中亚地区的优质高效蚕桑品种及种养技术”入选科技减贫先进适用技术百项成果。
该成果充分发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蚕桑技术、资源、市场互补优势,利用投资少、见效快特点,通过输出我国优质高效蚕桑品种及配套种养技术,如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桑园肥水一体化、小蚕工厂化与大蚕省力化饲育等,为中亚地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减贫提供支撑,成为了科技减贫领域跨国合作的典范项目。
省农科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在蚕桑方面保持密切合作。
2018年
省农科院与乌兹别克斯坦丝绸工业部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9年
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丝绸工业部蚕业科学研究所签署了共建蚕桑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的协议。
2021年
浙江-乌兹别克斯坦蚕桑技术联合实验室被认定为省级国际合作载体。
2022年
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获批立项。
乌兹别克斯坦蚕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合作的关键机构,科研实力深厚,在中亚极具影响力。双方合作以来成效显著,成功开展了45份蚕桑资源的全基因组测序,示范推广了7个优良蚕桑品种,建立了5个繁育与示范基地,进行了7次互访交流,制定了3项企业标准,并联合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2023年10月《科技日报》发表题为“新蚕种连起‘新丝路’—中乌两国蚕桑产业合作共赢”的报道,专题介绍了中乌合作项目成效,并制作专题片《一条蚕织出的新丝路》在央视频播出,彰显了蚕桑科技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
未来,团队将深化中乌蚕桑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与深度,推动先进技术在乌兹别克斯坦及中亚地区的规模化应用,为区域减贫与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来源 | 蚕桑与茶叶研究所
编辑 | 王语嫣
初审 | 孙丽萍
终审 | 邵 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