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天,人间一年,学会追问“为什么”
作者:微信文章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一切,发展快到“AI一天,人间一年”,能力持续提升,能看懂文字图片、听懂音频、看懂视频,智能体渐成熟,未来或人人有专属AI助手,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AI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AI时代所需人才,要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这是人机协作的基础,能帮我们筛选优化AI输出;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提问能力,这是AI包揽标准化任务后人类的核心优势;还要有驾驭AI工具的能力,这是必备素养。
普通人在AI时代最需具备AI素养,不必懂技术但要会用AI,因为掌握AI的新人类更强大。科技狂飙中更需人文精神,AI能生成答案却不会追问,大数据能预测却测不出勇气,唯有独立思考和深度洞察能穿越时代迷雾。
一、AI非“神器”,实为“好帮手”
提起人工智能,不少老师可能会犯怵:“是不是得学编程才能用?”其实真不是。现在的AI就像我们手机里的计算器、相机一样,早就成了“日用品”。你备课时对着手机说“三年级语文课《秋天》的导入怎么设计”,AI就会弹出几个点子;改作业时用软件扫一下,它能自动圈出错误的拼音或计算失误;甚至找教学视频时,平台自动推给你的“同年级优质课”,背后也是AI在帮忙。它不是来给老师“添麻烦”的,而是想帮我们分担那些抄抄写写、反复核对的活儿,让我们能多留点时间琢磨怎么把课讲得更有趣。
再说说AI现在能干啥:你给它一段数学公式,它能变成动画,一步步演示“长方形怎么变成平行四边形”;你给它一段历史课文,它能画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还标着路过的国家;你让它出英语题,它能既出简单的“看图写单词”,也出难点的“小对话填空”,甚至告诉你“这道题适合班里基础差的学生练”。比如你想给学生讲“水循环”,不用自己画流程图,告诉AI“要简单易懂,带小雨滴的卡通图”,它几分钟就做好了。这些本事说白了就是“帮你跑腿”,让咱们不用再为做教具、找素材熬到半夜。
二、解教学之困,创课堂新样
教学里的那些“累”,AI能帮上大忙。比如备课时,你可能要翻三四本教参才凑齐一个教案框架,现在用“讯飞智文”,输入“五年级数学‘长方体体积’教案”,它直接给你分好“复习旧知、演示实验、小组练习”三个环节,你再添点自己班上的例子就行;改作业更不用愁,以前30份作文要改两小时,现在AI先帮你标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你重点看内容和思路,半小时就能搞定。还有班上学生水平不一样的问题,AI能帮你把作业分成“基础版”和“提高版”——基础版多练课本例题,提高版加两道拓展题,不用你自己熬夜出两套题了。
AI还能让课堂变“活”。以前讲立体几何,在黑板上画来画去,总有学生说“看不懂”。现在用“匠邦AI”做个动态课件,你点一下鼠标,正方体就像拆积木一样散开,每个面的长和宽看得清清楚楚,学生指着屏幕就说“哦,原来每个面都和对面一样大”。历史课上更有意思,用“腾讯智影”做个虚拟老师,让它穿着古装说“我是唐朝的商人,今天带大家看看长安的集市”,学生跟着虚拟老师“逛”集市,一边看一边学唐朝的商贸制度,比单纯看课本有意思多了。这些不是“花架子”,是真能让学生瞪大眼睛听你讲课。
三、守牢基本功,方能用好AI
有人说“有了AI,老师不用备课了”,这可不对。AI能给你一份教案初稿,但里面的知识点对不对、例子合不合适,还得靠你把关。就像我们用导航开车,导航能指路线,但哪里在修路、哪里有测速,还得老司机自己判断。比如AI生成的语文教案里,可能把“比喻句”的例子举得太难,你就得换成学生熟悉的“月亮像小船”;AI推荐的英语听力材料太快,你可以让它放慢速度,加几个简单的词。你对学生的了解、对课本的吃透,这些“真本事”才是用好AI的底气。
AI能做很多“按规矩来”的事,但课堂上最珍贵的“意外惊喜”还得靠老师。比如学生突然问“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一定是180度”,AI能给出证明过程,但你可以笑着说“咱们自己动手剪剪看——把三个角拼起来,是不是像一条直线?”然后带学生真的去剪、去拼。这种让学生动手试、动脑想的引导,AI学不会。再比如AI能写出“母爱”主题的范文,但你可以讲自己小时候妈妈冒雨送伞的故事,学生听着听着就懂了“原来母爱藏在这些小事里”。这些带着你个人温度的引导,才是学生最难忘的。
四、工具不难学,一用就上手
面对那么多AI工具,别担心“学不会”。它们其实比你想的简单,就像用微信发语音一样,点几下就行。比如你想做一份家长会PPT,打开“智谱清言”,输入“四年级家长会PPT,要讲期中成绩、学生进步、假期安排”,它几分钟就做好10页幻灯片,你换几张学生活动的照片,改改开头的欢迎词,就能用了;数学老师想出份单元测试卷,打开“金数据AI考试”,选“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再点“基础题占70%,提高题30%”,它马上生成一套题,连答案都给你附好了。选工具就像挑水杯,不用买最贵的,拿着顺手、能装水就行。
学用AI不用“贪多”,会几个小窍门就够用。比如用“Kimi”设计分层作业,你不用懂复杂操作,就告诉它“我们班有5个学生计算总出错,3个学生学有余力”,它就会自动分:给易错的学生出10道简单计算题,给学有余力的加2道应用题。再比如用“讯飞智文”整理听课笔记,你把手机放在桌上录老师讲课,结束后点“转文字+分重点”,它会自动标出让你“记下来的公式”“要注意的易错点”。这些操作就像给照片美颜,跟着提示点一点,谁都能学会。记住,AI工具是为了让你少费劲,不是为了让你头疼的。
五、全场景融入,教学更高效
从早上备课到晚上改作业,AI能跟着你走完全天。备课时,“Kimi”能帮你整理不同教材的重点,比如教“光合作用”,它会把人教版里的“实验步骤”和苏教版里的“原理讲解”做成表格,左边写“先放什么器材”,右边写“为什么叶子会变蓝”,你一看就知道该怎么结合;上课前,用“腾讯智影”做个虚拟小助手,你在黑板上写板书时,让它带学生做个小游戏:“大家找找黑板上的3个动词,找到的举手!”学生忙着抢答,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么配合着,备课能省一半时间,上课也更顺。
课后的事儿,AI也能搭把手。改作业时,“天工AI”扫一下数学卷子,不光告诉你谁错了,还会标出来“小明错的3道题都是计算失误”“小红错的是概念没懂”,还会推荐类似的题让他们练;想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教学方式,用“问卷星”发个智能问卷,学生扫码填完,你马上能看到“70%喜欢看动画学知识,50%希望多做小组实验”,下次备课就有方向了。老师自己进步也能用AI:写论文时,“文心一言”能帮你找最近5年的相关研究;想跟其他学校老师交流,虚拟教研群能自动帮你找到“同教初二物理”的老师,一起分享好课例。AI就像给教学装了个“小马达”,让每件事都做得又快又稳。
六、科技再先进,育人守初心
AI能算出无数答案,但学生最需要的是“为什么”。比如AI能告诉你“1+1=2”,但你可以笑着问学生:“两个人一起抬桌子,是不是比一个人抬轻松?这就是1+1大于2呀!”学生一下子就懂了“合作的力量”;AI能背出《静夜思》的赏析,但你可以说:“老师小时候离开家,看到月亮就会想起妈妈做的饺子,就像李白想家乡一样。”学生听着听着,就明白诗里藏着的想家心情了。这些带着你故事和思考的话,是AI说不出来的,却能让知识在学生心里扎根。
不管科技多厉害,教学的初心还是“把学生教好”。用AI做历史动画时,别忘了告诉学生:“这些古人的勇气和智慧,才是我们要学的”;用AI分析成绩时,别只看分数,要记得拍拍进步的学生说“这次计算比上次细心多了”,问问落后的学生“是不是哪里没听懂”。就像农民用智能农具种地,最终不是为了让农具多厉害,而是为了庄稼长得好;我们用AI教学,最终不是为了展示技术多先进,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爱上学习,长成懂事、有本事的人。AI是个好工具,但带着真心的教育,才是我们最该守住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