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教师发展】AI赋能课堂,智慧引领教学 ——AI技术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作者:微信文章AI赋能课堂
智慧引领教学
AI技术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上海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教育进行赋能重塑,而我校也积极推进AI赋能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学期末的校本研修活动上,我校各位学科组长分享并总结了AI赋能学科教学的实践经历和成果。
本次交流分享活动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主持人由AI生成的数字人洋洋来担任,活泼可爱的形象充分展现着AI的强大魅力。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组长王雯老师率先交流,她提及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习作与阅读的学习至关重要。传统课堂中存在朗读批改耗时费力且标准不一、习作教学素材匮乏、构思困难、整本书阅读指导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等问题。但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一切正悄然发生改变。
AI小程序(如“AI班级管家”)能实时分析学生的语音语调、发音问题,并提供标准化反馈,同时长期跟踪数据,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通过AI智能检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并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如Gitmind)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梳理逻辑,完善故事情节,激发创作灵感;“AI阅读小管家”在整本书阅读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导读、角色互动、智能提醒和深度测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生成科学评估报告,为教师教学提供精准反馈。
数学学科
数学学科组长殷子宇老师随后交流。数学教师利用教室电子屏接入AI接口,通过课堂人机互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例如在学习《计算比赛场次》时,AI详细解释单循环赛、双循环赛等机制,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在小数加减法学习中,AI提供规范计算流程和验算方法等建议,助力学生攻克难点。利用Deepseek编程生成的AI评价系统“课堂星星榜”优化了课堂管理,通过实时积分榜、随机点名等功能,使评价更精准高效,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AI编程设计的游戏 “数学冒险岛”将小数加减法、四则运算等知识点融入趣味闯关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计算能力。
英语学科
英语学科组长沈怡雯老师的交流从三方面展开:通过数字人技术,教师能够将教材内容动态化呈现,如拓展相关动画情境,使语言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借助Suno音乐创作软件,教师将课本词汇和句型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帮助低年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
AI技术还为作业设计和学习反馈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批量录题功能实现了口语范例的自动化生成,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形成了系统的校本资源库。“自适应作业系统”则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智能推送差异化练习内容,实现精准教学。配套的可视化数据分析报告,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组长钱颖老师分享了AI工具在音乐备课中的妙用。在二年级《孔雀舞》教学里,借助“豆包”AI,一键生成傣族象脚鼓的图文视频资料,让非遗文化以立体生动之姿呈现,教学效果远超传统模式。跨学科教学时,AI助力教师快速获取知识,如了解巴赫《小步舞曲》体裁特点后,设计出三拍子乐器伴奏等体验活动,达成低年级“玩中学”目标。AI图片生成技术也大幅提升备课效率,《小红帽》课中快速生成场景图辅助教学。不过,她提醒老师教师需以专业判断把关AI内容,合理取舍应用。
体育学科
体育学科组长胡文珺老师分享了AI助力体育技能课后巩固的实践。体育教师借助AI系统分析学生体质数据与课堂表现,为每人定制专属训练方案,力量、柔韧性、耐力不足的学生分别获得针对性训练。这种因材施教提升了学生运动成绩,激发了运动兴趣与自主锻炼意识。“天天跳绳”APP用图像识别技术生成可视化报告,精准纠错,游戏化互动模式让参与率从60%提升至90%。数据显示,AI辅助下学生多项运动成绩显著提高,仰卧起坐、往返跑达标率等进步明显,且运动习惯、团队协作等非量化指标也有改善。
美术学科
美术学科组长陆晨曦老师介绍,AI正为美术教学带来革新。教师借助AI智能素材生成功能,输入简单指令便能快速获取海量创意素材,如昆虫卡通、机械组合等,有效化解“找图难”问题,让课堂更具吸引力。AI对话系统还搭建起跨时空艺术交流桥梁,在《旋转的短线》课上,学生可与“梵高”探讨创作技法。此外,AI动画技术让静态名作与学生作业“动”起来,通过打造虚拟画廊,改变传统黑板展示模式。这种沉浸式云展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作品展示更生动全面。
科学学科
科学学科组长蔡鑫佳老师介绍,科学组老师开发应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利用AI技术巧妙化解传统科学教学中实验设备短缺、时空受限等难题。组内整合NOBOOK虚拟实验室、希沃仿真实验、Jig Space AR技术等资源,构建起多平台协同的“虚拟人工智能实验室”。该技术优势明显:AR地球模型等将抽象概念具象呈现;酒精灯使用模拟突破危险操作限制;时间加速功能助力长期观察实验;AI助手还能设计个性化浮力实验。这极大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知识理解深度。
科学组秉持“虚实结合”理念,未来将探索“三个助手+”模式,构建全场景学习网络,推动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
道德与法治学科
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陈晓祺老师表示,AI技术应用于小学道法教学,意在攻克传统教学中资源匮乏、方式单调及个性化缺失等难题。教师依托“豆包”软件打造“高尚虎”教学智能体,贯穿课前新闻分享、课中案例剖析、课后拓展延伸各环节。课前,“高尚虎”助学生了解时事、启发思考;课中,借实例阐释抽象知识点;课后,为学生布置个性化学习任务,拓宽知识视野。
AI赋能道法课堂,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道德情操意义重大。不过,当前在技术细节、案例丰富度、教学效果评估及未来规划等方面仍需完善。
信息技术学科
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组长季磊老师以三年级《在线学习与生活》课程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多元应用。先是借助国家前沿科技案例,如载人飞船、智能交通,帮助学生构建对AI的宏观认知框架;再结合刷脸支付、扫地机器人等生活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AI的实用价值。随后,通过小度智能屏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AI智能交互的魅力;最后利用百度AI+的图像生成功能,让学生创作“操场运动”等主题画面,领略生成式AI的创造力。
在《分解描述问题》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AI完成《好书分享》方案设计,既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又树立“AI是工具”的正确观念。这些实践彰显了AI激发兴趣、培养关键能力的显著作用。
AI 浪潮已汹涌来袭,它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激情!在今天的校本研修现场,我们看到了 AI 在不同学科绽放的璀璨光芒,它让知识传授更生动,让学习体验更丰富。让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新技术的期待,勇敢地投身到 AI 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中去,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教育在 AI 的助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END
文字:郭梦雅
图片:虞佳健、朱竹馨、蔡思盈、赵璟骏
美编:虞佳健
审核:教导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