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东北碰壁:从吉大装空调这事儿聊起
作者:微信文章开场白:当聪明的算法,遇上复杂的人类现场
当酷暑笼罩长春,吉林大学的学生们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诉求——他们抱着凉席和帐篷,涌入地下车库和河边打起了地铺,上演了一场场“候鸟式自救”。我尝试将这个鲜活而棘手的现实难题抛给人工智能:如何为吉大所有宿舍装上空调?
AI的回应迅速而“专业”。它像一个顶级的项目经理,条分缕析地给出了包含成本核算、电网改造、工期预估在内的数套工程方案,甚至还贴心地建议利用峰谷电价来节省开支。在它的数字世界里,这件事清晰、理性,仿佛只要资金到位,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这份看似完美的方案,在现实面前却脆弱得不堪一击。AI的超级算力可以穿透技术和财务的迷雾,却无法计算“现实的阻力”——那些由人、历史、文化与规则交织而成的,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巨网。
于是,这篇文章成了一次我与AI的特殊合作。我将人类世界中那些难以量化的“隐性知识”——比如一个审批公章的“重量”,或是一种“不出错”的集体心态——作为新的变量输入给它。我们共同剖析的,不仅是“空调事件”本身,更是对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与强大工具协作,去理解并改造我们复杂世界的反思。
第一部分:当现实介入——AI看不见的三堵坚墙
AI的初始方案之所以行不通,因为它默认了一个理想环境。但在现实中,计划的推行需要闯过至少三道由“人情世故”构筑的关卡。
第一堵墙:硬件与“红线”——脆弱的基础设施与高悬的利剑
AI首先撞上的,是物理世界的硬性约束。
老旧的躯体,承载不了新梦想:吉大的许多宿舍楼建于数十年前,其电路设计如同旧时代的毛细血管,仅能满足台灯和充电器的微弱需求。全面安装大功率空调,无异于要求一位耄耋老人参加百米冲刺,脆弱的线路和老化的变压器随时可能因过载而崩溃,甚至引发火灾。改造,意味着伤筋动骨的“外科大手术”,而许多楼体风化的外墙,也已无法安全承受成排空调外机的重压与震动,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整个校园基础设施的一次严峻考验。
“绿色校园”的紧箍咒:作为“双一流”高校,吉大的能耗与碳排放指标被严格监控。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宏大战略背景下,这根“红线”变得愈发收紧。大规模启用空调必然导致用电量飙升,极易触碰能耗红线,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年度考核评级与资源获取。因此,学校即便想做,也必须在一个看似矛盾的“节能减排”框架下,找到一个万无一失的理由,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东北悖论”的尴尬:一个常见的质疑是:“东北夏天就热那么一阵子,花大价钱值吗?” 正因为热天短,所以酷热来临时才格外致命;但也正因为热天短,为它进行大规模基建投资的优先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被一再延后。这种独特的“气候悖论”,让决策常年停留在“年年画图纸,年年没下文”的循环里。漫长的供暖季已经消耗了大量预算,再为短暂的夏季进行大规模投入,在账面上显得“不经济”,也最容易在预算会议上被挑战。
第二堵墙:流程与责任——走不通的迷宫与击鼓传花
如果说硬件是看得见的墙,那么行政流程就是一个由规则和人性构建的、更难穿越的迷凶。
审批的长征:在高校,加装空调的审批流程远比想象中复杂。从宿管科、后勤处、基建处,到资产处、财务处、审计室,最后直达校长办公室,这还仅仅是校内循环。走出校门,还可能涉及教育、财政、发改等上级主管部门。公文旅行、层层签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漫长的等待。每一个公章背后,都是一个部门的立场和权衡,任何一个环节的“再研究一下”,都可能让整个项目停滞。
责任的“马铃薯”:这些流程设计的初衷是防范风险,但在现实中,往往演变成“谁也不愿第一个签字”的局面。一位亲历者坦言:“最愁的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不敢花。”因为签字就意味着背书,一旦未来出现任何问题(无论是安全事故还是审计风险),签字人都可能成为担责者。这种“不出错文化”,让决策变得异常保守。这颗“责任”的烫手山芋在不同部门之间被小心翼翼地传递,最终的结果就是无人接手,项目被无限期搁置。
采购的黑箱:若涉及外部采购和施工,问题会进一步复杂化。是否公开招标?由谁评估资质?如何监督工程?谁来负责验收?每一个问号背后,都是一沓厚厚的材料和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根据相关法规,大额采购必须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耗时良久,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微小的程序瑕疵,都可能成为日后审计问责的依据。
AI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清晰的目标会被“卡在系统里”。但身处其中的人们都明白,这堵墙不用太高,只要能耗尽你的时间与耐心,就足够坚固。
第三堵墙:气候与公平——看不见的“大环境”与内部张力
最后,还有一只无形的手,来自更宏观的“气候”与内部的复杂张力。
政治正确与舆论压力:在“节能减排”成为全国性话语的背景下,为“提升舒适度”而大规模增加能耗,在某些语境下很容易被贴上“浪费”、“高耗能”的标签。作为地方的“明星单位”,吉大的任何举动都备受关注,领导层在做决策时,不得不考虑潜在的舆论风险。一篇带有偏见的报道,或是一场网络上的论战,都可能给学校声誉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魔咒:公平,是高校治理中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先给谁装?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留学生宿舍要不要优先?家庭困难的学生用不起电费给不给补贴?这些问题,随便拎出一个,在网上都能吵翻天。对于一所名校来说,几台空调,分分钟就能变成一场舆论危机。为了避免这种风险,最“安全”的选择,往往是什么都不做。这种“宁可不做,也不犯错”的思维,让许多改革都陷入了“万事俱备,只差拍板”的怪圈。
这种“宁可不做,也不犯错”的思维,让许多改革都陷入了“万事俱备,只差拍板”的怪圈。
第二部分:从“装空调”到“东北现象”——系统性迟缓的诊断
将视野拉远,我们会发现“装空调难”并非吉大独有的困境,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东北地区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为何在很多事情上显得“慢半拍”?
这背后,是一种深层的、系统性的“疲软”。
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塑造了“按部就班、层层上报”的文化基因。市场化转型后,这种基因并未完全消退,反而与经济下行期的求稳心态相结合,演变成一种“不出错比做对事更重要”的集体潜意识。在这种文化下,创新的风险远大于守成的收益。对于决策者而言,最稳妥的策略不是“开创先河”,而是“再等等”、“看看别人怎么干”。
就因为这种“集体求稳”的心态,导致很多明明是好事儿的决策,也变得特别费劲。就拿装空调这事儿来说:人人都说好,人人都需要,但谁来拍板?谁来负责?万一节能指标超了怎么办?万一有学生闹意见怎么办?这些问题堆在一起,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原地踏步”。
你没法怪某一个人,也没法怪某一个部门,这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疲软”。它哪儿都在,但你又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解决。所以啊,空调装不上只是个表面现象,骨子里的问题,是整个地方的治理观念需要转-一转了。
结语:AI是放大镜,而非万能钥匙
回到最初的实验,AI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它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替代者。它更像一面“超级放大镜”。
当我们只问它技术问题时,它就给我们一份最理性、最高效的技术方案。它就像一个特别聪明、特别能干的助理,就是不太懂“人情世故”。而恰恰是这些“人情世故”,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当我开始告诉它“学生都跑去睡广场了”、“楼太老了挂不了空调”、“省里有节能红线”、“没人敢第一个签字”这些信息之后,AI给出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再一根筋地追求“技术最优”,而是开始学着在各种限制条件下找办法,真像一个能“听懂话外音”的伙计了。最后,我俩才能一起写出这篇文章。
这事儿让我觉得,AI真不是来替代咱们的,它是来给咱们“帮忙”和“打下手”的。AI能帮你理清逻辑,但它看不透人心;它能画出图纸,但它算不出大家心里的恐惧。它能把我们的想法变得更厉害,但前提是,我们得先有想法。说白了,AI不是标准答案,它就是个放大镜,我们问的问题有多深,它就能照出多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