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抢了谁的饭碗?效率革命下的一次历史重演
作者:微信文章网络上有句话很流行:“AI不会抢了人的饭碗,但 会用AI的人 将抢走 不会用AI的人 的饭碗。” 这话逻辑成立,出了技能差异带来的竞争。但究其本质,它更像一个文字游戏,核心依然指向:AI发展将冲击就业,减少部分工作机会。
其实我们必须承认: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AI驱动的自动化提升效率,短期内必然导致部分岗位需求锐减。历史上,工业革命初期的工人砸毁织布机,正是恐惧机器替代人力。但是当时的人们完全无法预见未来会出现 程序员、UI设计师、自媒体主播 等依托新工业体系诞生的职业。
如今,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爆发,就如同当年的蒸汽机,正快速渗透 翻译、基础文案、初级数据分析、标准化设计(如部分插画)、客服、代码生成等 规则明确、可数据化学习的岗位,短期内,我们将看到这些工作的性质改变、技能要求提升,甚至岗位数量减少。
然而历史规律告诉我们:重大技术革命的核心效应不仅是“替代”,更在于“创造”与“扩张”。 比如汽车行业,工业革命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如造车所需工人减少),而效率提升导致商品成本下降、普及度提高,同时社会财富增长,对汽车的总需求反而激增。
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还催生了全新需求和产业:汽车普及带动了石油、公路、维修、销售、保险等庞大产业链。工业革命更拓宽了人类物质边界,电话、电视、冰箱等从前难以想象的产品成为必需品,每个新产品都意味着新产业链和大量岗位。
AI智能革命延续这一逻辑,但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可能的方向包括:
1. 极致个性化: 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服务(如医疗、教育、设计),催生服务个性化需求的新职业。
2. 探索加速: AI会极大促进科研(新材料、药物)、探索宇宙,星际移民 等,产生新研究、工程岗位。
3. 人机协作新范式: 工作演变为人类负责目标、创意、训练、检查,AI负责执行优化,催生AI训练师、机器人管理员 等新角色。
4. 体验经济深化: 物质生产自动化后,精神文化、健康、独特体验需求凸显,推动高级服务、创意产业、心理健康等领域扩张。
而我们作为 “边界一代” ,“会用AI的人在抢饭碗” 是极为现实的问题。适应力、学习力和拥抱变化的意愿,是跨越边界的关键,几个建议是:
1. 拥抱终身学习: 持续更新知识,主动掌握AI工具。
2. 培养AI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高阶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复杂沟通、共情、领导力。
3. 学会人机协作: 理解AI优劣,将其作为提升生产力的工具和伙伴。
总而言之,与其焦虑,不如视其为生产力解放和人类角色重塑的契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