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终极答案是什么?
作者:微信文章要想知道AI终极答案是什么,也许需从AI的前世今生说起,纵观全局,推演至终局。让我们拉开历史帷幕,一幕幕道来。
第一幕:从神话到数学——AI的“思想胚胎”
1. 古希腊的“代达罗斯”与中国的“偃师”
代达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才匠人,造出会飞的蜡翼,却被太阳融化——这是人类最早的“失控AI”寓言。
偃师:《列子》记载的偃师,为周穆王造出会跳舞、会拆解身体的机械傀儡。周穆王怀疑是真人,偃师当场拆掉傀儡,露出齿轮和木头——这是中国最早的“图灵测试”!
2. 17世纪的“机械哲学”——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
莱布尼茨:这位天才数学家提出,可以用数学符号替代自然语言,让机器通过逻辑推导解决问题。他的“二进制”为数字时代奠基,但他说:“人类智慧的火花,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刻的。”
「第一幕思考」
“神话是人类对未知的敬畏,而AI正是我们试图把‘神话’变成现实的冒险。”
第二幕:从“图灵测试”到“达特茅斯会议”——AI的“出生”
1. 1950年图灵测试:一场“爱情测试”
艾伦·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如果机器能让人类无法分辨它是否是人,就算“通过测试”。
为什么是“爱情测试”?
因为图灵举的例子是:让人类通过文字对话区分机器和真人。这像一场“速配约会”,而人类的直觉正是AI要挑战的目标。
“图灵测试不是判断机器有多聪明,而是人类有多容易被‘欺骗’。”
2.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AI的“满月酒”
约翰·麦卡锡(计算机科学家)提议“人工智能”这个名词,邀请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等天才,一起讨论“如何让机器学习、理解语言、自我改进”。
野心宣言:他们狂妄地声称,只要1个夏天,就能让机器具备“解决人类智力问题”的基础能力。结果?失败了,但“AI”这个名字从此被叫响。
「第二幕思考」
“AI的诞生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人类集体想象的‘临盆’。”
第三幕:AI的“寒冬”与“春天”——从失望到狂奔
1. 1970年代:第一次“AI寒冬”——理想破灭
承诺与现实的落差:
计算机无法理解“常识”(比如“水能灭火”,但若场景是“汽油起火”就无效)。机器翻译把“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翻成“看不见,就放在心里”,人类大笑。
资金断流:政府和企业停止投资,AI沦为“实验室玩具”。
2. 1980年代:专家系统——短暂的“希望之光”
IBM的Deep Blue:1997年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但只能算棋,不会下棋之外的事。
局限性:专家系统依赖人工编写规则,无法自主学习。
“AI像一个只会在一条赛道上跑的机器人,而人类是能跨赛道的全能选手。”
3. 2000年代:神经网络复兴——“深度学习”的觉醒
反向传播算法(1986年):
类似“教练调整训练计划”——机器通过试错,自动修正参数。
转折点:
2012年,Geoffrey Hinton团队用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竞赛中打败传统算法,准确率提升十倍。
Yann LeCun(卷积神经网络之父):教会机器“看”世界,让手机摄像头有了“眼睛”。
「第三幕思考」
“AI的每一次‘死亡’,都是人类对智慧更谦卑的理解。”
第四幕:GPT与AlphaGo——AI的“成人礼”
1. 2016年AlphaGo:人类与AI的“围棋大战”
李世石对战AlphaGo:人类第一次意识到,AI的策略如此“反直觉”——比如在棋盘角落放空招,却成为胜局关键。
意义:
机器不是靠计算力“穷举所有可能”,而是像人类一样“创造性思维”。
2. 2020年GPT-3:AI的“文艺复兴”
从写诗到编程:GPT系列证明,语言是“通用接口”,AI能模仿人类的表达、逻辑甚至情感。
尴尬与震撼并存:
当AI写出“令人泪目”的悼词,人类既兴奋又恐惧——“它真的‘理解’死亡吗?”
「第四幕思考」
“AI像婴儿学走路——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试试另一种方式。”
第五幕:现在与未来——AI是“工具”还是“新物种”?
1. 当前挑战:
伦理困境:AI作画侵犯版权?AI写论文是否算作弊?
技术鸿沟:AI能“生成”一切,但无法感受痛苦,无法“爱”或“恨”。
2.如果是新物种,似乎对AI的定义,不是恒定的,是持续变化的,是不断在完善机能边际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边界。
「第五幕思考」
“当AI开始‘创作’和‘思考’,人类终于明白:它不只是工具,而是文明的‘镜子’。”
写在最后的话:
AI的发展史像一场人类对“什么是智慧”的千年辩论。从神话到代码,从幻想到现实,它既让我们惊叹,也让我们恐惧。“别怕机器‘取代’我们,怕的是我们用机器的思维,活成了没有灵魂的AI。
至于AI的最终一幕会演变成什么?
「不是多数」觉得:
“AI的终极答案,不在代码里,而在人类对‘什么是智慧’的追问中。”
关注「不是多数」
深度思考这个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