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简报 | AI视觉及应用专利导航分析报告(第一期)
作者:微信文章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进一步推动深圳市AI识别及应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协会围绕AI识别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分析工作,以专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专利深入分析为基础,全面梳理国内及我市产业发展现状,为该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定位及路径规划参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标注作者,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图源网络)
本期分析简报从AI识别及应用产业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地域分布、领先企业情况,目的在于通过专利分布情况从整体上了解行业发展格局。
一、行业整体态势
AI视觉技术在商业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和深入,预示着其未来将渗透至更多元化的场景。从专利申请趋势和技术布局来看,该领域正迎来创新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
图1 近20年全球AI视觉技术产业相关领域专利申请趋势图
截止至2025年3月31日,全球AI视觉技术产业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2147931件,合并共有1830300项简单专利族代表。由上图可见,近20年全球AI视觉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呈现迅猛增长态势,自2017年首次突破年申请量100000项后,2012年~2020年一直保持着年增长率10%以上的速度蓬勃发展,并于2022年前后达到了顶峰,单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9万项。
图2 近20年全球AI视觉技术产业相关领域专利申请趋势图
截至2025年3月30日(报告检索截止日),国内已公开的AI视觉相关专利达137.5万项。受专利审查与公开流程的滞后性影响,该数据并非最终统计结果。但结合过去十年的申请趋势及产业发展态势,预计2025年国内AI识别技术的专利申请量仍将保持高位,反映出行业持续的创新活力。
二、专利区域分布
图3 全球AI视觉专利公开区域分布
如上图所示,全球AI视觉相关专利公开地最多为中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约七成,而专利的地域性属性代表着市场竞争参与者必然在市场销售地进行专利布局以获取竞争优势,从这点也可以判断出国内AI视觉市场的火热程度。此后排名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地也是当前AI视觉技术火热区域。
图4 AI视觉相关技术专利地域申请分布图
如上图所示,国内AI视觉相关产业创新地域来源主要为广东省(专利申请263908项,申请量占全国专利总量的19.18%)、北京市(专利申请192760项,申请量占全国专利总量的14.01%)与江苏省(专利申请149215项,申请量占全国专利总量的10.84%),国内创新地域前三名的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专利总量的44%,也从侧面反映这三个地域在AI视觉领域的创新实力与技术储备。其中,作为广东省创新高地,深圳市在该行业的专利储备也较高。
图5 AI视觉相关技术专利拥有量地级市城市排名图
如上图所示,国内AI视觉相关技术专利申请量地级市排名中,北京市、深圳市与上海市三座城市的专利量明显超脱于属于第二梯队的杭州市、广州市、南京市等地市,三座城市总专利量达到414662项,约占全国专利总量的30%,也可反映这三地在AI视觉相关技术领域的产业聚集程度与创新储备能力较强。
其中,深圳市以130896项专利排名全国地市第二名,较同属于广东省的广州市领先不少,具备良好的产业链环境与创新资源。
三、AI视觉识别技术专利权人分布
AI视觉识别及应用领域按照产业链划分为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和下游应用层三大分支,其中基础层为AI视觉识别底层基础,包括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等;中游技术层具体为AI视觉识别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文字识别、图像视频识别、生物识别等核心技术;下游应用层为具体的行业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
图6 AI视觉上游技术活跃企业申请人排名
在上游基础层领域,除了国内常见行业巨头例如百度、国家电网、平安科技、腾讯等榜上有名,来华企业包括三星、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也均榜上有名,且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专利数量整体成梯队排列。
图7 视觉中游技术活跃企业申请人排名
在中游环节,除了平安、腾讯等在上游环境排名靠前的企业,也包括可达讯飞、华为、思必驰等行业巨头也开始出现。除了前五名专利权人,专利数量第六名开始的专利权人拥有专利差别逐渐缩小。
图8 视觉下游技术活跃企业申请人排名
在下游环节,行业前列开始出现较多应用型企业,包括联影、浙江大华、长按汽车、海尔智家等,其直接产品均为面向消费者。在数量分布上,同样自第六名专利权人后,专利数量差距缩小。
-END-
编辑:深圳小微企业云总部
来源:深圳小微企业云总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