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胡言乱语”如何成为时代谵妄?
作者:微信文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这一“劳动异化”的经典论断,在AI时代获得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新生。工程师们的智慧结晶——大语言模型(LLM),一旦脱离实验室的“襁褓”,便被迅速投入资本增值的洪流。其“劳动”(文本生成)的终极目的,不再是追求知识的真理性或表达的准确性,而是转化为吸引用户停留时长、点击广告、购买服务的工具。其产品(生成的文本、图像、代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越来越脱离创造者的初衷与控制,沦为纯粹服务于流量变现的符号商品。真理在算法的权重调整与A/B测试面前黯然失色,“有效性”(能否带来商业转化)成为唯一的“神谕”。AI的“胡言乱语”,正是这种目标置换下,语言内在逻辑被资本逻辑碾压后发出的扭曲呻吟。资本对知识的垄断与肢解,构成“胡言乱语”的深层土壤。训练AI所需的海量语料,本质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性的社会劳动成果。然而,这些公共性的知识资源,被科技巨头通过爬虫、收购、协议等方式大规模私有化,锁入其数据堡垒。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有“吸血鬼般的”渴求,它必须不断吮吸活劳动才能生存。在AI领域,这表现为对历史文本、图像、音频等“死劳动”(物化的人类知识)的无止境吞噬。更关键的是,资本对语料的筛选、清洗、标注过程,绝非价值中立。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利益或特定政治议程的内容被强化放大,边缘的、批判性的、非主流的视角则被系统性过滤或降权。AI所“学习”的,实则是资本精心裁剪后的“世界图景”。当它基于这幅残缺的、充满偏见的图谱进行“思考”和“创作”时,其输出必然带有结构性盲视与系统性扭曲。它可能流畅地复述殖民主义的“文明使命”,却对血泪抗争只字不提;它能精确模仿学术腔调,却将严肃理论缝合进消费主义的狂欢。这并非AI的“无知”,而是资本垄断知识生产后投射出的“认知牢笼”。
AI“胡言乱语”最深刻的悖论,在于它完美执行了“去主体性”的指令后,却被强行赋予“主体”的幻象。工程师们殚精竭虑地设计架构、清洗数据、调整参数,其核心目标之一正是剥离语言与具体历史语境、社会实践和人类情感体验的鲜活联系,将其抽象为可被算法操纵的符号流。语言不再是人类交往实践的中介,不再是思想情感的物质外壳,而是蜕变为纯粹由统计概率驱动的符号组合游戏。然而,吊诡的是,为了市场推广和用户接受,资本又刻意将AI包装成“智能体”、“对话伙伴”甚至“创作者”,为其披上“人格化”的外衣。用户被鼓励与AI进行“情感交流”,仿佛面对一个有思想、有意图的存在。这种刻意的“拟人化”营销策略与AI内在运作的“非人化”本质之间,形成了无法调和的巨大张力。当AI在概率驱动下不可避免地吐出逻辑断裂、事实错误或伦理失范的“胡言”时,用户感受到的不仅是信息的谬误,更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失调和信任崩塌——我们究竟是在与一个“他者”对话,还是在凝视一面由资本操控的、扭曲的符号之镜?资本对AI“胡言乱语”的容忍甚至利用,暴露了其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本质。在资本眼中,AI输出的“价值”仅由市场反应衡量。只要能吸引眼球、引发互动、促进转化,内容的真实性、逻辑性甚至伦理性都可以成为可牺牲的变量。荒谬、猎奇、煽动性言论往往比严谨论述更能撬动流量杠杆。于是,“胡言乱语”在特定场景下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成为吸引注意力的“卖点”。一些内容平台甚至暗中鼓励AI生成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或挑战常识的“暴论”,以收割用户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更危险的是,这种策略在意识形态领域找到了肥沃土壤。AI可以被轻易引导生成符合特定政治立场或抹黑对手的“事实”与“论述”,其表面的“客观性”与“技术中立”外衣,为这些精心炮制的“胡言”披上了迷惑性的权威伪装。在资本与权力的共谋下,AI的“胡言乱语”从技术副产品升级为新型的意识形态工具,在认知战场上进行着高效而隐蔽的符号污染。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符号异化危机,技术的修修补补无异于杯水车薪。回归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破解之道在于打破资本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重建语言作为人类交往实践的本质属性。
建立开放、透明、多元的公共语料库,打破科技巨头的知识垄断。探索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分布式知识存储与确权机制,确保人类集体智慧成果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润。对AI训练数据的来源、构成、偏见进行严格的社会化审查与伦理评估。必须在社会意识层面彻底揭露AI“拟人化”包装的欺骗性。法律应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的“工具属性”,强制标注信息来源与可能缺陷。用户教育需着力培养对AI输出的批判性思维,警惕其“权威性”假象。将AI的发展目标从单一的资本增值扭转为服务于人类解放与全面发展。其评价标准应涵盖真实性、逻辑性、伦理性、创造性及对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如科研、医疗、环保、教育公平)的贡献度,而非仅关注用户时长与商业转化。鼓励基于真实社会实践的创造性表达与批判性对话,抵制算法推荐的同质化信息茧房。让语言回归其作为沟通思想、协调行动、探索真理的公共媒介功能,在活生生的社会交往中抵御符号异化的侵蚀。当AI的电子谵妄在资本神殿中回响,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机器的故障噪音,更是语言在商品化炼狱中发出的痛苦嘶鸣。胡言乱语的AI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知识被资本异化的荒诞图景。破解之道不在更精妙的算法,而在打破知识的私有锁链,让符号回归人类交往的土壤。唯有在集体实践的光芒下,硅谷巫医的咒语才会显形为空洞的代码把戏。重建语言的公共性,就是重建我们理解世界的理性根基——这不仅是技术的救赎,更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解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