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6-16 12:47

“一带一路”进入墨西哥了吗?外交部释放重磅信号!墨西哥稳坐“拉美C位”,哥伦比亚却成“反面教材”?

作者:微信文章




在中美角力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拉美国家的分化路径愈发明显:有人选择接住中国的橄榄枝,有人则因为失误错失机遇。

近日,墨西哥再次站上聚光灯——一边赢得中国高层释放“提升战略伙伴关系”的积极信号,另一边则被经济界肯定为“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投资热土;而几千公里外的哥伦比亚,却因一批中国投资项目的失败,成为观察中拉合作的一面“反光镜”。

这一轮“分野”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拉美局势?中拉合作是否进入关键拐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是否真的迎来“第二春”?



中方释放积极信号:

愿加强对墨战略伙伴关系

据墨西哥主流财经媒体《El Economista》2025年6月9日报道,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唐凌云就中墨关系发展释放积极信号,明确表达中方愿进一步加强与墨西哥的战略伙伴关系。

唐凌云指出,墨西哥作为拉美地区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墨两国自建交50多年来,双边友谊成果丰硕,自201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双方关系的战略性、自主性和互利性愈发凸显。

谈及“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墨合作时,唐凌云强调,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吸引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

若该倡议能与墨西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将为中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全新动力。

今年5月,墨西哥外长德拉富恩特来华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紧接着墨西哥众议长古铁雷斯也开启访华行程,高层之间的频繁互动,为双方在务实合作及“一带一路”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已成为墨西哥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科技、投资以及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拓展。

未来,中方期待与墨西哥携手,推动双边关系迈向新高度,实现互利共赢。



这场会谈并非一次例行外交礼节,而是一次关乎中墨关系方向性调整的重要信号。

“一带一路”对墨西哥的首次明确提及,表明中方正在重新定义墨西哥在拉美事务中的角色——从单纯的贸易通道,向深层次的制度性协作平台跃升。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近岸外包浪潮兴起、美墨关系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墨西哥对中方而言,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战略必选项。

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核心成员国,墨西哥不仅具有通向美国市场的天然通道优势,更在法律制度、营商环境与产业配套等方面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尤其在汽车、电子、能源等关键产业链上,中墨之间已形成高度互补关系,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西向延伸”提供了现实路径。

如今,这一合作愿景正逐步从企业层面的自发探索,走向政府层面的战略对接。

中国企业若希望在墨西哥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亟需对这种合作升级做好充分准备:


密切关注墨西哥“2030绿色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契合点,围绕新能源整车、清洁能源、数字通信、港口物流等领域提前布局;

警惕政策更迭、劳资冲突、本地化合规等制度性风险,避免在准入初期陷入误判误投。




墨西哥再受国际关注:

“具备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优势”

据《El Economista》6月8日报道,墨西哥央行副行长乔纳森·希斯(Jonathan Heath)在出席一场国际投资论坛时表示,墨西哥所具备的一系列结构性优势,是“许多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内都难以复制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重塑背景下,这些优势将持续为墨西哥吸引高质量外资注入动能。

希斯指出,墨西哥的核心优势包括:毗邻美国市场、庞大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集群、覆盖广泛的自贸协定网络,以及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尽管短期仍面临安全风险、基础设施不均等挑战,但从中长期看,墨西哥将持续巩固其作为“美洲制造桥头堡”的地位。

他还提到,墨西哥的制造业增长潜力尤为突出,尤其在汽车、电气设备、电子零部件等领域,已逐渐从“组装终端”向“高附加值节点”跃升。

这一趋势不仅吸引了美欧日韩企业,也引发了越来越多中资企业的高度关注。



从中国视角出发,这一轮墨西哥的战略性崛起恰恰契合中国产业全球化的新逻辑:在全球化碎片化的趋势中,通过“近岸+本地化”的模式,建立区域嵌入型制造网络。

墨西哥凭借其地缘优势、产业基础与制度门槛的平衡,正成为理想试验场。

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不仅是投资目的地,更是跳板平台。

相比南美其他经济体,墨西哥在制度安排上更接近欧美国家,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则远优于东南亚国家。

这种“兼容美中”的特质,让墨西哥在当前中美博弈格局中扮演“桥梁角色”。

通过墨西哥本地化运营,中国企业不仅能以更低关税、更短运输时间进入美国,还能与美墨企业实现技术和人才交叉渗透,塑造更具韧性的全球价值链体系。

因此,中企在对墨投资过程中,不应仅视其为“转口平台”,更应以长期主义视角审视其制度环境、技术升级能力和人才吸附力,推动从“建厂”向“共建生态”转变。

元吉建议:


在关键产业领域设立中墨联合研发中心,加速前沿技术的本地转化与落地;

鼓励龙头中企与墨西哥本土企业开展股权合作,共建“合资+合规”模式,以提升本地政策适应力;

在人才层面加强与墨西哥高校、职业技术机构的合作,设立奖学金、实训营,拓展高技能本地人才储备;

与墨方沟通推动政策协调机制,确保重大投资项目在税收优惠、用地审批等方面获得前置保障;

将墨西哥作为区域总部,加速中资企业在美洲市场的品牌建设与服务网络铺设。




哥伦比亚成“警示案例”:

多个中国项目推进失败

《El Economista》5月24日刊登署名专栏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哥伦比亚推进的多个大型项目频遭搁浅甚至流产,暴露出中拉合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文中以“Bogotá地铁”“5G通信建设”“水电站投资”为例,指出这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普遍面临以下挑战:政党更迭带来的政策反复、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社区矛盾处理失当,以及缺乏本地专业人才支撑。

文章认为,相比墨西哥在制度设计与执行层面的成熟性,哥伦比亚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在法制透明度、合同保障机制、与中方技术体系的对接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短板。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多个项目无法从意向走向执行,部分中企甚至因此蒙受巨额损失。

此外,哥伦比亚内部政治分歧对大型项目构成极大不确定性。

无论是左翼执政联盟对外资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疑虑,还是右翼在国会中设置的投资门槛,都令中资项目频繁遭遇“制度瓶颈”。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前期对政治风险与社会结构缺乏足够调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失误。



哥伦比亚的失败项目暴露出中拉合作中一个关键短板:对“拉美治理结构”缺乏深度理解。

拉美多数国家存在政府更替频繁、环保立法严格、社区组织强势等特点,而中资企业往往以“工程导向”思维开展合作,忽视了本地利益整合、风险评估与长期沟通机制的建设。

这种“项目视角”主导的模式,容易在推进阶段陷入合约纠纷、政治阻力和资金断裂等恶性循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墨西哥,中企多数采取“股权合作+本地化”的稳健模式,显然更适应复杂多变的拉美土壤。

元吉建议:


对拟进入市场的拉美国家进行独立政治风险评估,避免“以一概全”判断投资可行性;

建议在哥伦比亚等高风险市场采用“轻资产+合资控股”模式,降低系统性风险暴露;

优先选择与政府间已签署合作协议的优先领域(如可再生能源、农业数字化等),避开敏感型公共项目;

投资前引入熟悉当地社会动态的第三方顾问或NGO合作方,提高对社区博弈机制的掌握程度;

建立针对不同国家的“拉美市场操作手册”,提升总部对区域性制度异质性的快速响应能力。




写在最后:

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墨关系:

深化合作还是风险突围?

中墨关系的升温并非偶然,而是中拉合作逻辑重塑的缩影。

墨西哥以其区位、制度与制造能力三大优势,已经稳居拉美最具吸引力的战略合作对象。

与此同时,哥伦比亚等国的经验也提醒我们,中拉合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忽视细节与本地化操作的复杂性。

在全球产业链再配置的历史机遇下,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角色:


不只是“走出去”,而是“扎下去”;

不只是“产能转移”,而是“产业重构”;

不只是“资源换市场”,更是“规则换信任”。


拉美这片土地仍充满潜力,关键是如何选对落脚点、走对节奏。



如果你正在考虑墨西哥市场的注册落地、仓储物流规划、电商业务合作等事宜,欢迎添加我们了解更多,获取定制解决方案。

元吉拉美将持续为你追踪墨西哥与拉美的政策趋势,助你在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欢迎各位评论区一起互动讨论老美、老墨等

一起寻求更多投资好机会

-END-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包括

但不限于以上所提及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带一路”进入墨西哥了吗?外交部释放重磅信号!墨西哥稳坐“拉美C位”,哥伦比亚却成“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