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6-15 17:04

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

作者:微信文章

CHINA RAILWAY Express




中欧班列(英文名称:“CHINA RAILWAY Express”,缩写:“CRExpress”)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的主要抓手,中欧班列对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和国际贸易便利化具有独特意义,而且已经开始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欧班列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也存在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经济循环出现梗阻,全球贸易物流不畅,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国家泛滥,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急剧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寻求与中国实行“脱钩”“断链”,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去中国化”。这些不仅深刻影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状况,而且冲击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我国全力保障中欧铁路运输通道的安全畅通,促进货物和服务跨境流动、中欧班列在疫情以来已经迅速恢复并出现逆势增长的发展态势。中欧班列的运营状况及其发展前景直接影响中欧之间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有效降低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负面因素对全球产业链和经济联系的冲击,中欧班列的发展势头也深刻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韧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中欧班列运营以来的成就、机遇和发展困境、并厘清当前全球价值链变迁和中欧关系对中欧班列运营的影响,对中欧班列未来发展、我国应对全球价值链冲击非常有必要。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回顾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变迁和中欧经贸关系对中欧班列的影响,同时基于中欧班列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探究班列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中欧班列的可持续运营提供参考。

后文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将回顾中欧班列的发展历史以及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将分析当前全球价值链变迁的新情况,以及中欧经贸关系对中欧班列的影响: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将分别梳理中欧班列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第五部分在前序研究基础上,分析中欧班列可持续运营的对策建议。

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铁路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在早期探索开行亚欧国际列车的基础上,以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等城市为起点,开行通往德国波兰等国家的中欧班列,拉开了中欧班列联通亚欧大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幕。2015年3月,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中欧班列品牌。2016年6月8日,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波兰华沙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仪式;10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中国铁路牵头成立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其中,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铁路倡导成立的国际铁路合作机制。2019年中欧班列运营企业共同签署《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公约》。

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颁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2016年6月8日,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发布启用。6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波兰期间,与波兰总统杜达共同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标志着中欧班列发展进入统一规范、合作共赢、健康持续发展阶段。国内各开行城市统一了中欧班列的品牌,全面整合了班列资源,实现运输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也增强了中欧班列在国际运输市场的辨识度和品牌效应,提高了中欧班列在国际物流领域的辐射力,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

2016年10月8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简称《规划》),擘画了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营的蓝图,明确了东中西3条国际运输通道,按照铁路“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班列组织方式,设立43个枢纽节点,并提出优化运输组织,提高班列运行效率和效益的重点建设任务。在《规划》指导下,国内中欧班列开行省(区)加快枢纽节点建设,货源集聚能力明显跃升。2018年11月30日,中欧班列提前两年实现了《规划》确定的“年开行 5000列”的发展目标。

在国际合作机制上,2017年4月20日,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7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并成立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及专家工作组,及时协商解决班列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17年10月,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国铁路倡导和推动的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正式建立。2019年4月,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核准了《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议事规则》,进一步细化、完善了中欧班列国际协作机制。

2020 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充分发挥班列国际抗疫合作“生命通道”作用,2020年9月,中国铁路启动实施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扩能改造工程增强通道综合能力。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对班列货源组织和运力分配进行区位整合,增强了班列的运输规模效应和国际竞争力。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导致途经乌克兰的支线线路被迫中断,市场对中欧班列安全运行一度产生悲观情绪、中欧货运量稍有回落,但中俄货运量明显上升,中欧班列绕避部分支线而行,力避干扰、逆势运行。


(一)开辟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
优化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亚欧国际联运通道网络逐步完善。

经中国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五大口岸出境的西、中、东三条通道,构成了中欧班列主要运输轴线。西通道主要由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达欧洲各国。中通道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境,经蒙古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达欧洲各国。东通道由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出境,接入俄罗斯西

伯利亚铁路,通达欧洲各国。在此基础上,沿线国家不断优化完善通道网络,成功开辟了俄罗斯-波罗的海轮渡-德国、哈萨克斯坦-里海轮渡-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新径路,形成了“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空间布局,实现亚欧国际联运通道的网络化。

-沿线口岸能力大幅提升。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加强既有口岸能力扩建,开辟新口岸,不断提升国际联运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中欧班列运输需求。中国对阿拉山口等五大边境铁路口岸设施设备开展系统性挖潜扩能,2021年,霍尔果斯站通过增设到发线和换装线,日均增加进口集装箱换装能力3~4列,全年通过中欧班列2710列,同比增长32.8%:二连站通过增设边境停车点检查场站到发线,日均增加交出能力2列以上,全年通过中欧班列2732列,同比增长12.2%。波兰和白俄罗斯加快提升马拉舍维奇-布列斯特口岸的换装能力,新开辟布鲁兹吉一库兹尼察、斯维斯洛奇-谢米扬努夫卡口岸,换装口岸从1个增至3个,缓解既有口岸能力紧张的状况,



.创新了亚欧物流运输模式-经济环保优势突出。

中欧班列作为国际陆路运输的新型组织方式,为亚欧国际贸易提供了除海运、空运之外的物流新选择。中欧班列运输费用约是空运的1/5,运输时间约是海运的1/4,综合考虑高附加值货物在途时间成本,中欧班列与传统的海铁联运相比可以节约8%~20%的综合物流成本,目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的特点,在满足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欧班列平均碳排放量为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领全球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服务覆盖范围广泛。中欧班列贯通亚欧大陆,物流服务网络覆盖亚欧全境。截至2021年底,中国境内已有91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中国铁路在境外18个国家建立了87个集装箱还场,覆盖了绝大部分中欧班列境外节点城市。中国企业在中欧班列沿线投资建立了多个物流分拨中心,如重庆渝新欧公司在德国杜伊斯堡建立境外分拨集散中心,辽港集团在俄罗斯莫斯科投资建设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等。重庆、成都、郑州、济南、苏州、武汉、合肥、哈尔滨、青岛、长春等多地中欧班列运营企业,以及阿里巴巴、顺丰速运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设立了多个海外仓和物流合作场站。

-带动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在海铁联运方面,中欧班列拓展了经波罗的海、里海、黑海的国际海铁联运新径路,实现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构建了联通东亚、东南亚与欧洲的海铁联运新通道,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等沿海港口为起点的中欧班列线路已达29条。在公铁联运方面,中吉乌、中吉哈、中尼公铁联运班列相继开行,有效缓解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的通行压力。在空铁联运方面,广州、成都等城市依托中欧班列打造了“空铁联运”跨境电商出口新模式,推出了铁空精品联运线路,推动了“铁海公空邮”综合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

自2011年中欧班列开通以来,开行规模由2011年17列上升至2024年19392列,且去程和返程趋于平衡;二是中欧班列通达经济体扩围,以德国、俄罗斯为境外发到站的线路最多;三是中欧班列占货物运输比重上升,2024年欧盟自我国铁路运输方式下进口占比达3.2%。

得益于中欧班列开通,共建经济体贸易往来上升,具体表现为中欧班列去程列数上升伴随着我国对“一带一路”出口占比提升,新疆、广西、陕西、云南等内陆省市对“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出口增长显著;同时,中欧班列开通促进了要素流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以新疆为代表,2024年其资本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较2015年显著提升。同时,中欧班列亦带动了我国对当地直接投资活动。

在贸易和融资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贸易指数分化,表现为运量上涨而运价指数下行。分区域看,除大洋洲以外我国与其它“一带一路”区域贸易额指数延续了前期上涨态势。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是推动沿线经济体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据此,本文梳理“一带一路”沿线的钢铁驼队,并分析其如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交流发展。

一、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

2011年以来,我国陆续开通了多条通往欧洲的货运集装箱专列,强化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截至2024年,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近年来,中欧班列发展迅速,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中欧班列开行规模持续扩大,去程与返程规模趋于平衡。自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成功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开行规模持续扩大,由2011年17列上升至2024年19392列,累计增长1140倍。从去程和返程列数比值看,2018年以来中欧班列去程和返程比值收窄至1.0至1.3之间,去程和返程逐步趋于平衡。



第二,中欧班列通达经济体扩围,“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共同增长。中欧班列运输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通达欧洲25个经济体。根据新华丝路所披露中欧班列主要线路,以德国、俄罗斯为境外发到站的线路最多,分别占总线路的33.8%和27.7%,随后依次为波兰、白俄罗斯、捷克、荷兰、土耳其、西班牙、英国等。从中欧班列线路布局看,其充分考虑了我国与沿线经济体贸易往来体量,即我国对该经济体出口规模越高,中欧班列更易以该经济体为目的地开通中欧班列线路。



第三,中欧班列市场份额上升,占货物运输比重上升。中欧班列运输时间为海运的四分之一,运输费用为空运的五分之一,具有运输时间短、综合成本低及运输稳定性高等优势。得益于此,中欧班列在货物贸易运输市场的份额上升。从欧盟自中国货物进口运输方式看,欧盟自中国进口以海运方式为主。随着中欧班列不断发展,铁路运输方式下进口占比趋于上行,由2011年的0.45%稳步上行至2020年的4.2%,随后回落至2023年的2.3%,2024再度攀升至3.2%。其中,2020-2021年,全球疫情扰动海运运输成本,中欧班列运输综合成本优势凸显。



二、中欧班列:内陆与“一带一路”往来的“桥梁”

得益于中欧班列开通,我国各省市尤其是内陆省市与“一带一路”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且贸易产品结构不断升级。2024年数据显示,云南和新疆分别发送1269和1257列中欧班列,位居全国前列;随后依次为江苏、山东、陕西、浙江、天津、广西等地,其累计发送中欧班列列数位处533至762列之间。不难看出,中欧班列发送以内陆省市为主,是强化内陆省市与“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欧班列推动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贸易往来。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基础设施,其丰富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物流体系,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贸易往来。从我国中欧班列去程列数与对“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出口占比看,中欧班列去程列数上升伴随着我国对“一带一路”出口占比提升。



分区域看,中欧班列开通有助于内陆省市突破地理限制,并形成“向西开放”格局。结合2024年内陆省市与“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贸易数据看,内陆省市发送的中欧班列列数越多,其对“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出口占全国对“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出口总值的比重越高。



第二,中欧班列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中欧班列开通有助于从供需两端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从供给端看,中欧班列开通有助于降低当地运输成本,进而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从需求端看,中欧班列开通推动了当地贸易增长,进而推动当地贸易需求导向型的产业升级。截至2024年,中欧班列货物品类已达53大类5万余种,高附加值货品占比逐年提升。具体以新疆为例,2014年3月,新疆-中亚(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开通,新疆正式步入开向西行国际货运班列的行列。2024年新疆累计发送1257列中欧班列,其中欧班列发送列数位居全国第二。从其出口产品结构看,2024年新疆其他制造业、服装制造业出口占新疆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较2015年上升3.9和3.2个百分点;随后依次为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机动车辆,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等,上升幅度位处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三,中欧班列带动了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直接投资活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双边直接投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影响我国对当地直接投资的因素之一。在“一带一路”沿线欧洲经济体中,中欧班列主要途经俄罗斯、波兰、捷克、立陶宛、匈牙利、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地。从中欧班列途经当地车站数量看,2024年在俄罗斯途经车站数量达80个,位居“一带一路”沿线欧洲经济体首位。与此同时,2023年我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62879万美元,占我国对欧洲直接投资规模的6.3%,仅次于卢森堡。



三、“一带一路”经贸和投融资现状

从贸易往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贸易指数分化。从运量看,截至2025年2月25日,中国(上海)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集装箱海运量指数较2024年12月25日上行22.9个点至184.4点;从运价看,海上丝绸之路运价指数较2024年12月25日下降11.6个点至116.5点。分区域看,截至2025年1月22日,我国与除大洋洲以外的“一带一路”区域贸易额指数延续了前期上涨态势,其中与中亚贸易额指数较2024年12月末上行19.3个点至333.1点。

从投资合作看,2024年1-12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36.9亿美元,累计增长5.4%。

从对外承包工程看,2024年1-12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324.8亿美元,累计增长0.4%。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LF8bice35FiayzRUaZCQDxKbuqJx5qzk5ZKIIoSJpkegWeNZwaU2TkyfOHtjm8Sck6EEaibib93QISEfndaUic6FYQ/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tp=webp


撰稿:业务拓展部校对:卫民审核:徐向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