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河之滨到阿斯塔纳 他在“一带一路”谱写天津轨道新故事——202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轨道交通集团所属地铁集团设备中心经理陈云
作者:微信文章凌晨的地铁隧道深处,陈云俯身于设备前,神情专注,汗水浸透工装。这熟悉的一幕,是他20余年投身天津轨道交通建设的缩影,隧道穿行已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常态。
从天津地铁1号线扩建,到天津第一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线、第一条市域(郊)铁路,再到天津轨道交通首个海外轻轨项目,陈云从青涩工程师起步,逐渐成长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成为中国交通运输部交通科学研究院专家、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专家,陈云的成长见证了天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历程。
实干笃行
多项目历练“破局”全自动运行
2005年,初入职地铁集团的陈云便投身天津地铁1号线设备技术管理的紧张工作中。“当时的线路是以7047工程为基础进行改造和延伸,使用的是国外进口设备。刚毕业的我经验不足,是师傅手把手地带我,极具匠心。那时,我心里就种下一颗‘技术攻关,让天津地铁更快更好’的种子”,陈云回忆道。
这颗种子在他参与天津地铁3号线、天津南站配套交通工程、地铁1号线东延、地铁6号线二期等项目的历练中茁壮成长。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地铁设备系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专业经验。最令他自豪的,是地铁6号线二期——天津市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的地铁线路。
“既然下定决心搞全自动运行线路,就必须顶住压力,解决最关键的场景文件问题。”陈云说。场景文件,就是将全自动运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编写成一个个“剧本”,明确规定车辆、信号系统、站台门等核心系统在每个场景中的任务和执行方式。
“为了这项工作,我们吃尽了苦头,最终探索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天津方案’。”提及此,陈云感慨万千。他带着团队前前后后调研了全国各大城市,研读了数十万字的资料,组织了十多次专家论证会,还专门设立两个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最终编制完成具有天津特色的74个场景文件。正是这些文件,确保了车辆、信号等系统在全自动运行过程中精准执行各项既定任务。
2021年,线路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核心功能——休眠唤醒,业内标准调试工期是60天,规范要求的测试成功率为95%。陈云带领团队开启每天睡眠仅4小时的极限攻坚模式,创新建立“双线一景”、“现场+平台+双后台”等管理模式,仅用16天就将测试成功率一次性提升至99%,创造了国内全自动线路建设的最快纪录。
创新引领
打造“天津样板”与绿色轨道
2022年,他加入津静线项目建设,那是天津市第一条市域(郊)铁路,国家和地方都没有相应的安全评估技术标准。面对“无标可依”的困境,陈云再次敢为人先:“没有标准,我们就创造标准!”。他牵头制定的天津市团体技术标准通过专家组评估,一举填补行业空白,树起“天津样板”。
整段市域郊铁路全程13.4公里都是地上桩基工程,其中11.4公里都是通过地上高架链接的,这也给建设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陈云举例说:“我们其中有一段,跨独流减河特大桥,它是目前咱们天津最长的一座水上桥梁,全长1103米,跨越多条重要管线、穿越团泊鸟类自然保护试验区及独流减河行洪河道,我们既要保证沿途的自然风光风貌不受干扰,也不能影响其他的管线,同时还要保证施工的精度,速度和质量,经过对比,我们最终采用了大跨连续梁的方案,采用三组连续箱梁单体无缝衔接,河中桥墩减至5根,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环境和河道行洪效能的影响。同时,开创设计了跨河桥梁上的鸟类保护屏障,兼具降噪与防撞性能,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鸟类栖息环境。”
津静线是全国首条开通即跨线运营的市域铁路,运营前的设备调试期正值7月高温酷暑。他白天在高架轨行区从团泊健康城站步行到精武站检查设备调试工作,一个来回就13多公里。他白天在津静线调试,零点到凌晨4点又投入到紧张的5号线调试中。
轨道交通有着巨大的节能减碳潜力,陈云思考:“如果以节能降碳为契机,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将会产生巨大的环保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助力绿色城市建设。”
带着这份初衷,他与团队开始了对天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减碳工作的探索。他率先开展基于能量路由器的新一代城轨柔性直流供电系统、新一代绿色智慧列控关键技术、适用于时速160km/h市域郊铁路特殊减振等级创新技术等多项研究,将节能率提升24%,预计全生命周期节约用电7515万度。他参与研发“正线停车+灵活编组”技术,实现地铁与市域铁路同步建成贯通运营,助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推动天津轨道交通进入融合发展新时代,再一次以硬核科技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轨道实践!
海外破冰
“天津方案”走出国门
随着全球轨道交通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攀升。陈云牢固树立“双并重”发展理念,勇闯国际市场。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精准对接需求,克服语言障碍与技术壁垒,一次次拿出严谨高效的“天津轨道方案”。
2024年4月,陈云亲手接过《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新交通系统轻轨一期项目咨询服务合同》,这是天津轨道交通走出国门的第一个海外项目。“终于拿下了!”陈云喜极而泣!
阿斯塔纳轻轨是中亚地区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线路,标准高、工期短。加之当地冬季漫长、严寒多风雪,最低气温低至-51℃,对技术要求极为严苛。陈云带领团队在线路上踏着十几厘米厚的积雪,冒着凌冽的大风现场踏勘,最终结合既往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经验,经多次深度调研和反复论证,为哈方提供了应对恶劣天气、保障轻轨安全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陈云举例说:“2024年12月份阿斯塔纳的积雪已经30公分左右了,这种下大雪低温的天气会给轻轨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我们提出了采用轨道综合除雪车加路用除雪车加手持吹雪机的综合解决方案。”
阿斯塔纳轻轨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为180米,车辆段的最小曲线半径为100米。分析论证后发现,轻轨车辆在该区段运行时可能存在与接触轨发生限界冲突的风险。经过上百次缜密计算,陈云团队提出了对轻轨接触轨实施机械预弯的优化方案,得到了项目建设方和哈萨克斯坦相关部门的肯定。
针对阿斯塔纳轻轨各站的特点,陈云团队为其制定了“一站一策”的专属方案。例如,机场站、新火车站旅客流量大且来源广,便建议增加投币式购票机比例;学校、购物中心站年轻人居多,则建议增加支持扫码、刷卡功能的进出闸机,有效提升通行效率。
“7047工程至今50余年的天津轨道交通发展底蕴滋养了我,20余年工作磨砺锻造了我。我有底气,也有信心,输出天津智慧和天津方案,高效履约。”陈云坚定地说。
二十年深耕天津轨道建设,他参与的重大项目接连斩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金奖海河杯”。他个人先后荣获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主编天津市地标4本、团标1本、企标2本,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持的9项重大课题中有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切,都是那颗“技术攻关”种子结出的硕果,是无数昼夜不懈奋斗的结晶。
然而,陈云将成就归于集体:“荣誉属于团队,我只是接力中的一环。”站在新起点,他将聚焦关键技术、深耕专业领域、拓展国际市场,为天津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END —
资料来源: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天津轨道交通集团 党委宣传部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