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以对俄合作为例
作者:微信文章中欧班列“东通道”扩能节点工程启动施工 新华社发“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主要分为两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加强国家间联系、深入国家间合作、拓宽国家间发展空间的有力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对外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和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国。在新时代充分了解俄罗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以及对俄构建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中俄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的催化剂。“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塑造近年来,俄罗斯综合国力下降,受西方孤立,对中国倚重加强,加之“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相适配,总体上符合其发展利益,这使中俄关系迅速提升,中国在俄的国家形象逐渐向好发展。这一趋势具体体现在俄罗斯对中国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大国的认同上。在经济层面,俄罗斯媒体多次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果表示肯定,称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型,不再局限于“世界工厂”的身份,正向着“强国”“超级大国”迈进,并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地区资源高效分配,加强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市场融合的宏伟计划。事实上,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俄罗斯来说,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政治层面,俄罗斯有媒体报道称,“一带一路”属于不结盟性质,其目的并不是为反对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而建立的联盟。相反,中国通过该倡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些中亚和非洲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在文化层面,随着中俄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化,俄罗斯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起“汉语热”“武术热”“书法热”等中国文化浪潮。2024年5月,中俄元首共同宣布将2024—2025年确定为中俄文化年,以进一步加深两国文化互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家形象在俄罗斯的传播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其一,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疑虑。受西方主流国家长期渲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俄罗斯部分人士将倡议误读为中国进行地缘扩张的手段,而非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其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存在浅表化特征。俄罗斯社会对倡议的理解多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合作等表层内容,而对其在政策协调、标准对接、数字经济和人文交流等深层次内涵的把握上明显不足。其三,中国对俄国家形象的传播出现官方叙事与民间感知的偏差。中俄官方通过高层互访、联合声明等形式强调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在俄罗斯民间,大众对中国的认知仍存在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滞后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对俄传播策略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国家形象长期处于“他塑”局面,俄罗斯对中国的了解受到西方国家为中国塑造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中国形象无法全面客观地展现。因此要在新形势下对俄构建更加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我们要借助新视角,采用新方法,打破传统传播策略,让俄罗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更加深入地走进真实的中国。一是摒弃单一说教,以项目塑造形象。纪录片是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纪录片多显枯燥与沉闷,因此纪录片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是扩大传播的有效手段。以纪录片《“一带一路”》为例,在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邀请了多位中外权威人士与专家参与,通过对话交流与共同探讨,多角度、客观地呈现了各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认知,提升了叙事内容的可信度。在第一集《共同命运》中,节目组不仅采访了中国著名历史学者刘迎胜,还邀请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共同从历史、文化、政治及国际关系等多重维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深入解读,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此外,还要以中俄标志性合作项目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如亚马尔液化天然气、莫斯科—喀山高铁等,通过纪录片、实地报道等形式,展现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改善等实实在在的收益,用事实说话,消除疑虑。二是深化媒体合作,提升对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借助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扩大和深化与俄罗斯媒体的合作是打破刻板印象、消除误解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与俄塔社、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等俄主流媒体的内容合作,如开设“一带一路”故事专栏,以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交媒体传播。早在2013年,《人民日报》就在俄罗斯最大社交平台VK上开设俄语账号,通过宣传中国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等塑造亲和力,展现中国作为俄罗斯友好伙伴的国家形象。以此为鉴,可在VK、Telegram等平台建立“一带一路”官方账号,依据俄罗斯民众的兴趣偏好,用俄罗斯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相关俄语短视频、图文等内容,让俄罗斯民众更加了解中国的风俗民情、历史传承、民族特色、自然风光,了解中国人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中国人、中国事更为俄罗斯大众所接受和认同,树立积极的中国形象。三是主动掌握话语权,变“他塑”为“自塑”。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把控着国际话语权,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很少受到重视。受西方错误思想的长期误导,俄罗斯不免会对中国国家形象存有一定误解。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硬实力,主动把话语权掌握在手中,积极展开自我塑造,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夯实一系列惠及伙伴国家的举措,赢得俄罗斯乃至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监测和危机应对机制,及时捕捉敏感信息。对于不实报道,要快速反应,通过事实澄清、专家解读等方式予以回应,消除误解。俄罗斯作为中国当前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重点寻求的合作对象。获得俄罗斯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事半功倍。面对不同国家间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加强交流对话是增进理解、增强互信的关键。相信在俄罗斯的深度参与下,“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携手中国共同迈上繁荣发展之路。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5期(总第289期)作者:李金琦(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编辑:张艳红责编:王春棠审核:孙海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