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微信文章进入到2025年,人工智能(AI)热潮席卷各行各业,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面对AI对教育领域的“甜蜜冲击”,质疑、吃惊、焦虑乃至畏惧等情绪逐渐在教师之中蔓延,或是为了赶上潮流,或是为了完成任务,老师们在各自的学科“摸着石头过河”,进行AI赋能教学、开展AI通识培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基辛格曾说,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在知识唾手可得的今天,再能力超群的教师个体,其知识储备量在AI面前也会显得捉襟见肘。AI的浪潮,或许我们无法回避,但同样不能回避的是,AI赋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价值有待衡量,需要慎重筛选。AI可以迅速生成海量的文字、图像、数据等教学素材,但这些内容大多数是低质量的,只有少数具有价值。比如,当下我们虽然拿着手机,却读不到或很少读到能够入脑入心的好内容。有的老师还发现,AI也会“撒谎”和“欺骗”,提供的个别数据、故事、表述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也容易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值得我们警惕。教育需要“打假”,断不可误人子弟。
二是抬高预期效果,需要返璞归真。AI赋能教学很热,老师们对其期望过高,提出了很多教学需求。其中,真诚投入者有之,炒作逐利者亦有之。或是让课本人物开口说话,或是造出数字人和自己对话,或是一键生成智能“八股文”帮自己讲话,明明有鲜活的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非要造出一个虚拟人,是博人眼球还是非用不可?值得我们商榷。教育其实可以很简单,没必要搞得太复杂。只要多用一点心,就会更好的。
三是喧嚣埋没理性,需要呵护灵感。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说:“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性感的时刻完成的。”AI越是喧嚣,人类灵感的价值便越闪耀。如果一堂课想追上AI的最新进展,那恐怕永远无法上成。在各种技术变革教学的今天,课堂上一个个观点的亮相,一次次思维的交锋,一点点惊喜和灵动,显得格外珍贵,更值得我们追求。教育需要灵感和领悟,而不是数据的支配与投喂。
四是无意逾规越矩,需要用之有度。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同时要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教师在使用AI时,可能无意之中会越过正当的界限,涉及到法律、健康、伦理等问题。曾经,有家长和我反映:“孩子在学校一整天盯着电子屏幕看,怎么能不近视呀?”可见,教育要遵循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总之,如果AI的加入无法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核心目的,如果AI的功效没有非AI手段直接、强烈,如果AI带来的教育力量在教师的手中弊大于利,如果AI的使用不能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那我们就需要冷静思考:教学设计和AI手段、教学实施和学生培养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让AI赋能教学成为师生的幸福,而不是成为负担。如果没有幸福的教师,就只有诚惶诚恐的教育。因此,教师应当拥有是否使用AI的决定权,借助AI,解脱教师一定的教学压力,让教师有时间和空间在教育教学最有需要的地方探索和钻研,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新书推荐和资料
往期文章
三步走,把法律模块的高分拿到手
“中国共产党”的思政课 我这样讲
讲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好故事
3篇“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政讲稿
针对2025年高考政治,我做的9件事
思政课讲创新思维的几个故事
薪火相传思政课 | 写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