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干活,人类快活
作者:微信文章“AI干活,人类快活”,这个略带戏谑的愿景,如今似乎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不久前那场机器人马拉松,便是个颇为有趣的注脚。一群形态各异的机器造物,在赛道上努力模仿着人类奔跑的姿态,那份执着与略显笨拙的反差,引人发笑之余,也让人琢磨出一些不一样的味儿来:当机器都开始涉足曾经专属于人类意志与体能的竞技场,甚至开始不务正业地追求某种“挑战的乐趣”时,自诩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 “乐子” 与 “价值”?
这并非杞人忧天。种种迹象表明,时代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比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投资于人”的全新理念,意味着对国民的发展预期,正从单纯提升“生产者”的技能,转向更关注作为“生活者”的全面发展与幸福体验。这传递出明确信号: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衡量个体价值的标尺,或许不再仅仅是你为社会贡献了多少“生产力”,更在于你拥有多高的 “幸福力”,以及多么丰富的生活体验。
若果真如此,“找乐子”,这个听起来颇具烟火气的日常追求,便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它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积极心态、寻找存在意义、甚至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AI,这个既可能引发“饭碗焦虑”,又能带来无限可能的双刃剑,能否在这场关乎我们未来幸福的自我探索中,成为一个靠谱的智能参谋呢?也就是说,在它把人类的饭碗抢干净之前,我们能不能先让它帮我们研究一下“如何活得更快乐、更通透、更有滋味”这门学问?
当我们谈论“乐子”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想让AI帮我们科学地找乐子,少不了得先弄明白,那些让我们感觉身心愉悦、或者有点上头的体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我们大脑内部,一直有几位勤勤恳恳的“化学调酒师”,它们调制的“鸡尾酒”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当你刷到一个特别搞笑的短视频,或者期待已久的游戏终于发售了,那种兴奋劲儿,很大程度上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它像个不知疲倦的“奖励探测器”,总在追逐新鲜感和即时满足,多巴胺是即时奖励,催产素是长效温补。
而当你和许久未见的老友推心置腹地聊了个痛快,或者只是安安静静地撸了一会儿猫,那种温暖、踏实的感觉,则少不了催产素的功劳。这位“社交黏合剂”能让我们感受到连接与信任,是对抗孤独的良药。
还有血清素,这位“情绪稳定大师”,它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一顿可口的家常便饭、或者得到他人真诚赞赏的时候最为活跃,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至于内啡肽,则是身体在高强度运动后,或者克服了巨大挑战、完成了一项有难度的工作后,大脑慷慨赠予的“天然止痛剂”和“成就感激素”,那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往往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我们追求的各种“乐子”,本质上就是在有意无意地与这几位“调酒师” 打交道。
不过,仅仅追求短暂的感官刺激,很容易陷入“多巴胺陷阱”,越玩越空虚。真正的幸福感,正如积极心理学所揭示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滋养,比如全情投入某项活动带来的“心流”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做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获得持续的成就感。
所以,AI时代“找乐子”的第一个升级方向,或许就是从追求“廉价快感”的即时满足,转向追求更均衡、更持久、更有意义的“幸福力套餐”。
AI当参谋,你的幸福感也能智能升级
弄明白了大脑的快乐偏好,我们再来看看,AI这位新晋的数字伙伴,能怎么帮我们把“找乐子”这件事,玩出新花样和真名堂。当然,咱不是指着被AI“投喂”快乐,而是要把它当成“智能参谋”,主动出击,去捕获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高级乐子。
先来点轻松的:AI 让日常休闲更有滋味儿
对于很多人来说,“乐子”首先意味着放松和娱乐。在这方面,AI能让我们的传统休闲方式焕发新的光彩,关键看你怎么指挥它。
你的“私人DJ”与“追剧顾问”,AI帮你跳出算法茧房:
你在为音乐App首页永远是那几类歌,或者视频平台翻来覆去推相似的剧而烦恼吗?虽然AI推荐算法越来越懂你,但也容易把你困在舒适区。而有时候,只是简单地跳出舒适区,可能就会发现快乐的新维度。
所以,不妨试试主动“调教”你的AI推荐,比如:告诉网易云音乐AI,“我想听华语独立摇滚里带点戏曲元素的冷门乐队,给我来五首”;或者对抖音AI说,“推荐三部B站评分7分以下但弹幕超过10万的国产纪录片,要真实到扎心的那种”。
用AI的强大搜索和关联能力,去主动拓展你的审美边界,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探索本身就能带来新鲜的多巴胺刺激。
游戏世界的“智能陪练”与“创意工坊”:
玩游戏卡关了,或者觉得现有玩法有点腻?AI或许能给你新的思路。比如对于《王者荣耀》这类竞技游戏,未来AI除了当你的对手,或许还能成为你的私人教练,分析你的英雄选择偏好和团战走位漏洞,并为你定制类似于“鬼谷子开团timing”的训练方案。
对于《我的世界》等沙盒游戏,你可以尝试让迷你世界AI地图生成器根据你的一句 “想在海底建一座蒸汽朋克城市”,生成包含齿轮水母、机械珊瑚的独特地图,把游戏变成你和AI共同创作的“游乐场”。
这种共同创造和克服挑战的乐趣,能有效激发内啡肽。
社交场合的“气氛组”与“破冰神器”:
在一些群聊或线上互动中,想打破沉默,又怕说错话?AI或许能成为你的“社交小助理”。你可以尝试让豆包根据当前的聊天主题(比如周末露营),生成3个应景的冷笑话(“露营最害怕什么?答:帐篷突然说‘我撑不住了’”),或者用微信AI表情包生成把朋友的自拍转化为“露营野人”风格贴纸。在《狼人杀》等语音游戏中,AI能帮你快速梳理逻辑链,用思维导图形式发到聊天区,让你成为智商担当。
当然,AI只是辅助,真诚的交流和用心的互动,才能真正带来催产素的温暖。
再进阶一步:AI助你玩出成长与创造的火花
当简单的休闲娱乐已经满足不了你,想追求一些更有挑战性、更能带来深度成就感的“硬核乐趣” 时,AI同样能成为你的得力伙伴。这时候的“乐子”,就带上了点“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 的色彩。
AI让“知识焦虑”变成“探索乐趣”:
信息爆炸时代,总感觉有学不完的新东西,焦虑感油然而生。但如果学习的过程本身充满乐趣呢?
当你对“敦煌壁画修复”产生兴趣时,别再满足于碎片化刷视频了。试着把文心一言当成你的“研究伙伴”,让它帮你梳理修复技术演变史、关联《国家宝藏》中相关纪录片片段,甚至为你生成“在家用PS模拟壁画修补”的教程。
你主导探索方向,AI负责提供弹药,这种多维度的考古学习,能带来强烈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回报。
AIGC点燃“人人皆可创作”的激情,体验“造物主”的快乐: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创作的火种,但常常因为“没天赋”、“太麻烦”而熄灭。AIGC的出现(也就是我们日常用到的诸如豆包、混元之类的大模型产品),正可以帮助你跨域这些创作的门槛,进而发现自己的创作潜力。
想给闺蜜的30岁生日制作一份回忆礼盒?用生图AI输入“我们的大学时光”,自动生成包含教室涂鸦、食堂饭票元素的复古海报;用音乐AI上传她喜欢的吉他弹唱片段,生成专属生日歌;最后用豆包写一封带藏头诗的祝福信,AI自动排版成手写信字体。
这种充满心意的AI辅助创作,门槛低,效果好,比单纯买礼物更能激活血清素和增进友谊。
AI为“夕阳红”生活添彩,连接与健康两不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AI工具为许多拥有丰富人生阅历和创作欲望的老年朋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少老年大学的学员热衷于写作、绘画。起初,一些老同志可能对AI写文章、AI画画心存疑虑,觉得那是 “机器的玩意儿,没感情”。
但当王阿姨尝试用腾讯AI画咖为自己的诗歌《晨练即景》生成“太极拳影与朝阳交织”的插画,或者用豆包整理回忆录素材(输入“1960 年代粮票故事”,AI自动关联同时期的生活细节、粮票样式图片)时,往往会发现,AI不仅没有取代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反而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留存记忆、甚至与年轻一代分享生活感悟的得力助手。
这种“老树发新芽”式的创作体验,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是非常独特的。
对于许多老年朋友来说,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的社交连接至关重要。AI在这方面也能提供不少有创意的帮助。
比如带有AI功能的智能手表,不仅能监测老年人的睡眠、心率等数据,还能根据节气变化推送白露养生食谱,甚至通过分析步态数据,早期预警膝关节磨损风险。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或社交圈缩小的问题,长者专供的AI助手可以成为贴心伴侣,每天定时播放《梁祝》选段,并用方言提醒:“牛大爷,该喝降压药啦!” 。
银发社群可以利用AI匹配相同兴趣的老人,比如通过京剧唱腔AI分析,为喜欢梅派的李大爷推荐同好票友,线上组队学唱《贵妃醉酒》。
微信AI家族圈能自动将爷爷每天的晨练短视频剪辑成老年迪斯科混剪,配上最炫民族风AI改编版,孙子刷到后笑称 “爷爷是小区舞王”,这种跨代互动有效激活催产素。
“乐子” 虽好,也别忘了带上 “脑子”
当然,AI带来的 “乐子” 虽好,也不能一头扎进去就忘了自己是谁。不然,很容易在甜蜜的陷阱里,被AI安排得明明白白,最后发现自己成了快乐的囚徒。
警惕算法茧房和娱乐奶嘴:个性化推荐确实能让我们快速找到喜欢的东西,但也容易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视野越来越窄,认知越来越固化。如果长期沉溺于AI投喂的、轻松易得的快餐式快乐,可能会逐渐丧失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被娱乐奶嘴喂养成精神上的温室花朵。
守住你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权”:AI是强大的工具,但工具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它可以提供建议,但最终的判断权和选择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所以得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抵制低级趣味的诱惑,主动去追求那些能让我们成长和充实的“高级乐子”。
“乐子”也有边界,AI不是万能钥匙:随着AI能力的增强,一些娱乐应用可能会触及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甚至被用于不良目的。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得擦亮眼睛,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批判性思维,别让 “找乐子” 变成了 “找麻烦”。
当机器负责奔跑,人类的赛道在哪里?
再回顾一下开头那个略带荒诞的“机器人马拉松”。当机器都能在赛道上奋力奔跑,努力完成那些曾经专属于人类的挑战时,我们这些血肉之躯,又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赛道和精彩?
上面讨论的这些用AI“找乐子”的方法,其实只是抛砖引玉。或许,其意义远不止于消遣和娱乐,它更像是一场在AI时代背景下,人类如何重新学习与自己相处、与他人连接、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能量和意义的大型社会实验。
如果未来,工作的定义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毕竟,连国家对我们普通人的期望,都从“生产者”转向“生活者”了),那么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的传统路径可能需要被重塑。届时,我们能否从更广泛的生活体验中,从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人际连接中,找到新的“乐子”,构建新的幸福模式?AI在这个过程中,是仅仅提供廉价的糖衣炮弹,还是能真正赋能我们,帮助我们提升发现美、创造价值、感受幸福的能力?
当“以人为本”的内涵,可能真的要从“迁就人的低效”,转向“服务人的根本福祉”,甚至连“人存在的意义”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时,学会如何更智慧、更健康、更有创造性地“找乐子”,或许正是我们为那个不确定的未来,储备精神食粮、培养积极心态、并最终重新定义“以人为本”新内涵的关键一步。
未来的画卷正徐徐展开,AI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执笔的,终究是我们自己。与其焦虑AI会画出什么,不如拿起我们手中的AI画笔,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幸福蓝图。
当机器人在赛道上精确计算步频时,人类正在AI的辅助下,在生活的马拉松中,重新学习如何欣赏路边的风景——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最动人的人类叙事。
毕竟,无论时代怎么变,用心生活,主动创造,追求那些能让灵魂发光的东西,总是没错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