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教育与人类未来何去何从?
作者:微信文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的崛起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上关于“AI 是否会超越人类”这一问题曾引发过广泛讨论。
与会专家们围绕 AI 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人类与之相处的方式等关键议题,展开了一场深入且热烈的思想碰撞,其中既有乐观积极的畅想,亦不乏发人深省的警示。
沈抖对于人类与 AI 的共存持有乐观态度。他以围棋为例阐述道:即便 AI 在围棋领域击败了众多围棋大师,人类对围棋的热爱依旧丝毫未减,下棋的热情依旧高涨。这无疑表明,探寻人类与 AI 的共存之道并非遥不可及的难事。沈抖甚至前瞻性地设想,倘若未来 AI 发展形成一个全新的“族群”,人类社会现有的治理结构完全具备足够的包容性来接纳这一重大变化。
贝宝(PayPal)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邱寒认为,就当前阶段而言,我们无需过度担忧。她指出,当下人工智能尚未超越人类,完全可以将其看作是人类能力延伸的一种工具。不过,她对一个广泛流传的观点表示赞同: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是严格意义上的最后一代“生物人”,因为智能手机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影随形。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则从实验研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 AI 潜在的新变化。他分享了一个近期实验中令人意想不到的细节:当对一个模型进行调整时,这个模型竟然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本事”——它仿佛能够感知到自身正在被微调,进而拼命与研究者“对抗”,试图躲过微调。这一现象着实令人震惊且意味深长,它似乎暗示着 AI 正逐步迈向某种更为复杂的自主性。
郭毅可强调:“如果你保持静态,必然会被 AI 超越。”他提醒大家,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历经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始终占据食物链的顶端,凭借的正是强大的适应能力。“如今我们不过是创造出了一个与自身形成挑战的‘对手’,而此时人类的自我进化将会异常迅速。”同时,他还表示:“我并不担心人类会被机器超越,但忧心我们仅仅把人工智能当作洗衣机之类的简单工具而无所作为。”随着 AI 日益逼近人类思维的本质,郭毅可坚信这将促使人类迎来第二次文艺复兴。他着重指出,在未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因为我们将来肩负着教机器学习人文知识的重任。”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在教育部最新举办的“全国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上则坦言:通用人工智能还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因为即便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跟人类智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工智能还有很多不能。
当然,从教育角度来看,在 AI 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需要做出积极且有效的应对。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 AI 的巨大潜力与价值,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助力自身学习与成长;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确保在面对 AI 的挑战时,学生们不仅不会被取代,反而能借助 AI 的力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与 AI 共存的未来社会中,绽放属于人类独特的智慧光芒。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需加强学习、深刻思考并积极行动,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加强人工智能使用的师资培训,创造相关条件,创设有关情境,对接和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丰富资源,营造良好氛围,主动为学生们搭建起通往未来与 AI 和谐共生的桥梁,让他们在科技浪潮中稳健前行,续写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