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教父再出手!英伟达数亿收购 Lepton AI 背后的算力战争
作者:微信文章据外媒报道,由原阿里集团副总裁贾扬清创立的公司Lepton AI,将以数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英伟达。这笔交易是英伟达通过收购小型AI初创公司来推动其云和软件业务的一部分,使得使用英伟达芯片构建新的AI模型成为可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公司动辄数百人才能撑起一片天,而AI时代的创业者们却用“轻骑兵”战术颠覆行业——20人团队、两年时间、数亿美元估值,这就是阿里前副总裁贾扬清创立的Lepton AI交出的成绩单。近日,英伟达以数亿美元收购Lepton AI的消息引爆科技圈,这场交易不仅是AI造富的新标杆,更揭开了全球算力基础设施争夺的冰山一角。
一、贾扬清:从Caffe之父到算力中介的“降维打击”
1.技术极客的封神之路
贾扬清的履历堪称“别人家的孩子”顶配版:
学术巅峰:清华本科+伯克利博士,25岁开发深度学习框架Caffe,被微软、英伟达等巨头纳入核心技术栈;
大厂镀金:谷歌Brain团队核心成员、Facebook PyTorch 1.0推动者、阿里云最年轻技术VP;
院士光环:2024年当选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学院院士,与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同列。
2023年贾扬清离开阿里云,他带着两位阿里系战友——ONNX联合创始人白俊杰、etcd创始人李响,用1100万美元天使轮启动Lepton AI,目标直指AI基础设施的“咽喉要道”。
2.LeptonAI的“算力中间商”哲学
不同于传统云厂商重资产模式,Lepton AI开创了“云原生+多云整合”的轻资产玩法:
零硬件持有:从AWS、谷歌云等厂商租用GPU资源,再以“按需付费”模式转租给中小开发者,每GPU小时成本仅增加几分钱;
技术壁垒:自研的FastGPU调度系统支持跨云厂商资源池动态分配,延迟降低至毫秒级,这让游戏公司Latitude.io能用更少算力训练出更流畅的AI角色;
场景破局:避开与Together AI等巨头在企业级市场的正面竞争,主攻科研机构(如学术论文搜索引擎SciSpace)和AI初创公司,这类客户对长期云合同接受度低,但对算力灵活性要求极高。
这种“算力中介”模式看似不起眼,却精准切中了英伟达的战略痛点——当AWS、谷歌云开始自研芯片削弱GPU需求时,Lepton AI为英伟达开辟了车企、科研机构等非云厂商客户的新战场。
二、英伟达的“软硬通吃”战略:从卖铲子到挖金子
1.并购背景:云服务市场激战下的战略突围
近年来英伟达持续通过战略并购整合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资源,此次收购Lepton AI交易不仅是英伟达应对云计算市场变局的防御性布局,更是其从“硬件霸主”向“全栈服务商”转型的关键一步。
当前,亚马逊(AWS)、谷歌云等科技巨头正通过自研芯片(如AWS Trainium、谷歌TPU)和低价租赁策略,试图削弱英伟达GPU的市场主导地位。例如,谷歌2024年以320亿美元收购云安全公司Wiz,进一步强化其AI生态闭环。在此背景下,英伟达亟需通过整合AI软件与云服务能力,构建更完整的产业护城河。
从财务数据看,英伟达云业务增长迅猛:2024 年第四季度数据中心收入达 1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9%;2025 财年第一季度数据中心收入再创新高,达 2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7%。但相比 1200 亿美元的芯片销售额,云业务仍属 “小头”。收购 Lepton AI,正是英伟达加速云服务布局、对抗云厂商 “去英伟达化” 的关键落子
2.收购成瘾的AI生态“捕食者”
英伟达近年的投资版图堪称“AI基础设施的饕餮盛宴”:
纵向整合:收购Run:ai(GPU资源管理)、Deci(模型优化)、OctoAI(推理部署),构建从芯片到软件的全链路护城河;
横向扩张:注资OpenAI、xAI、Scale AI,既绑定大模型客户,又通过数据标记服务反哺芯片需求;
战略防御:2024年云服务收入突破20亿美元,但相比1200亿美元的芯片销售额仍是小头,收购Lepton AI是其对抗云巨头“去英伟达化”的关键一步。
3.Lepton AI的“核武器”价值
这场收购的战略意图远超表面:
对抗云厂商:Lepton AI的云平台与英伟达H100 GPU深度绑定,能为企业提供从训练到部署的全链路服务,削弱AWS Trainium、谷歌TPU的吸引力。例如,AWS Trainium芯片价格已降至H100的25%,但Lepton AI通过软件优化,可将H100的算力利用率提升至90%,实际成本反而更低。
生态闭环:将Lepton AI的Python SDK、HuggingFace集成工具链与英伟达CUDA生态结合,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超级入口。这种“软硬一体”模式让开发者无需切换工具链,直接在英伟达生态内完成从模型训练到部署的全流程。
成本优势:Lepton AI 20人团队实现年营收超6000万美元,人均效能是传统云服务商的5倍。这种“轻资产高杠杆”模式正是英伟达云业务急需的——其云服务部门2024年人均营收仅30万美元,而Lepton AI团队的加入将显著提升效率。
三、行业地震:算力战争进入“云原生”时代
1.国际巨头的工具链绞杀
Lepton AI的整合将引发连锁反应:
AWS反击:可能推出更低价的EC2 Inf1实例,甚至复制Lepton AI的多云调度技术。AWS已计划2025年量产Trainium 3芯片,性能比前代提升两倍,性价比提高40%。
谷歌布局:强化TPU云服务与Vertex AI平台的协同,争夺中小开发者市场。谷歌TPU v4Pods算力达9exaflops,且90%能源来自无碳电力,对环保敏感型客户极具吸引力。
英伟达下一步:据传正在接触前Meta PyTorch团队创立的Fireworks,进一步补强AI开发工具链。
2.中国算力自主可控的生死时速
这场收购给国内科技界敲响警钟:
云厂商突围:阿里云含光800芯片与PAI平台的协同效率需提升30%,华为昇腾910B要在模型转换工具链上突破。目前,国产GPU(如壁仞BR100)的市场份额不足5%,而亚马逊AWS自研芯片占比已超50%。
政策加码:“东数西算”工程已部署146万标准机架,但国产算力利用率不足30%。建议对使用国产芯片训练大模型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预计2025年相关政策将释放千亿级市场。
开发者困局:国内AI从业者面临“英伟达生态依赖”与“国产替代合规”的两难。华为昇腾的CANN生态若不能在两年内突破10万开发者,将错失关键窗口期。
四、财经视角:算力泡沫与价值重估
1.华尔街的分歧
看涨派:摩根士丹利上调英伟达目标价至162美元,认为其“软硬一体”战略将打开第二增长曲线。若云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0%,估值有望突破3万亿美元。
唱空派:蔡崇信警告美国数据中心建设存在重复投资,李开复直言“很多AI企业在烧钱训练无效模型”。CoreWeave上市遇冷折射算力租赁市场风险,英伟达收购Lepton AI或加速行业洗牌。
2.中国的机会窗口
国产算力红利:科大讯飞刘庆峰建议对使用国产芯片训练大模型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预计2025年相关政策将释放千亿级市场。
场景创新:医疗AI、智能制造等垂直领域可能成为国产算力突围的突破口。例如,AI辅助药物研发企业Generate:Biomedicines已获英伟达投资,其技术路径值得借鉴。
沃锡观点
Caffe到Lepton AI,贾扬清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布道者到商业战略家的蜕变。这场收购不仅是英伟达的“防御性布局”,更预示着AI基础设施进入“云原生+多云协同”的新时代。
当硬件性能趋同,软件优化、生态构建与成本控制将成为胜负手。对于中国科技企业而言,在巨头环伺中开辟差异化路径,或许需要更多“贾扬清式”的技术洞察与商业嗅觉——毕竟,算力战争的终局,永远属于能将复杂系统转化为开发者生产力的人。
点击关注
沃锡研讯
感谢您关注沃锡研讯,这是一个深度思考、理性表达、轻松阅读、轻松“锡”金的资讯平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