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7 22:11

他说的有道理吗?请各位博士分析一下,谢谢

“这等说来,中国和发达国家学术机构的学术环境,其实差不多?”
这话我从来没说过,但是这个世界对于纯学术需要的量低于人们的印象,却是我的结论。

诺贝尔奖能证明什么?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吧,羽毛球,绝对是中国的强项。中国各种大大小小的世界顶尖大奖拿了无数,so what?人才浪费就不存在了么?其实恰恰人才浪费在中国是最严重的。对于国家来说,能拿到荣誉当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因为某次选拔发挥欠佳就强迫退役的人呢,他们不就是牺牲品么?
很多搞纯学术研究的人(无论国内国外),他们的教育,智商和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是否自己在进入圈子的时候就认清形势,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呢?
我并不是说教,我本人也是搞学术研究,但是将来的我们会如何发展,会不会碰到瓶颈,会不会让老婆一辈子陪着自己过苦日子(如果是半位的钱)?发表论文对于这个社会的科学进步是否真的有意义,还是象牙塔内的头脑风暴,到头来都是花拳绣腿?自己能力是只能在薄木板上打100个洞,还是在一块铁板上打洞?等等等等,都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很多人的盲点,就在于他们只能看到1%成功者的辉煌,却看不到背后99%一辈子也做不出太大成果的人。

最后请注意一点,日本和德国,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工程界强大。工程界的发明往往并不深奥,但是可能对于人类发展益处极大。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7 22:12

还有以下原话:
同意,不过个人感觉,全世界都是这样。搞纯学术研究的,真正其成果被证明最终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有没有1%?就算有5%,剩下的95%也还是象牙塔内的头脑风暴而已。
一将功成万骨枯,搞研究的要掂量掂量,自己是属于那一将,还是那万堆枯骨中的无名一根。很多人把自己对于研究的“热情”误认为是对研究的“天赋”。
等到领悟到这点,青春已经不再

老太爷2008 发表于 2009-10-27 22:51

LZ,送你一句老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mars198356 发表于 2009-10-28 01:14

呵呵,做研究除了比较显见的因素(比如名利)之外还有思维过程的乐趣。人生不过是经历一些事情,太在意计算好坏得失反而过得烦恼。至于对整个人类是否有贡献更是难以预计的,毕竟能作出伟大贡献的是极少数,做任何事情都没有贡献的也是极少数。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其实都是可以做成一些事情的;相反,如果一味避重就轻,可能浪费的时间更多。

slash034 发表于 2009-10-28 10:29

略有不同意见。

很多研究成果并不是立即就能转化成生产的。就比如说磁悬浮列车来说,如果没有之前的基础研究,现在可能还是只有轮子火车而已。

在做研究的时候,每个研究者都是抱着造福人类的目的去做的。到具体是否能投产使用,这是商人研究的范畴。可能因为投入产出比例不高,也有可能不稳定,所以使该技术迟迟无法投产。等过段时间,生产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此项研究成果必然能转化成实际的成果。

一个事物从构思到投产,必须经过理论研究--技术研究--批量生产的工程研究。就象跳远一样,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最后那一跳,前面的助跑也是万分重要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0:52

国内学术界的凶险之处,在于存在一定机会的同时,却不能提供国际上许多地方能够提供的正常的职业保障。

很多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 ...
hh2 发表于 2009-10-26 11:03

hh2 发表于 2009-10-27 20:36
其实一样,你不能拿德国学术人员的收入和中国的比较,而是他们在各自国家中的地位比较。
就拿Fraunhofer,或者马克思普朗克来说吧,他们工作人员的收入少得可怜,和他们的知识,智商完全不成比例。ok,你可以说,至少他们生活有保障,但那是因为德国的社保体制好,而不是学术圈照顾得好。否则的话,他们的境遇不会比中国科研者好到哪里去。
之所以我认为世界对于学术的需求远小于人们的印象,也因为我观察到,纯学术机构得到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而不是来自于工业界。如果有来自工业界的经费支持,就说明此研究有市场需要,当研究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要的时候,大量资金就会注入到研究机构(譬如足球,在德国根本不需要国家扶持或者资金投入,因为市场供需摆在那里)。相反的,有些研究科目根本没有多少市场需求,那就只有靠国家养着了。就好像每个国家都有拨经费培养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但是只是为了防止断层。

不知你想过没有,每年有那么多论文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可是我们社会进步了多少?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必须要过几十年才能真正发芽。那按照这个逻辑,几十年前发表的世界顶级杂志的论文到了今天应该给我们人类带来石破天惊的革命,可是,有吗?没有。市场是检验论文的最好标准。100份世界顶级杂志的论文里面,最终体现其价值的,给工业生物医疗技术带来革新的,有没有1份?如果学术研究者不能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研究的价值,那即使发表多篇论文,也跟研究茴香的茴的四种写法没有什么区别。

ps。lz转贴不注明,不厚道啊。

山区人民爱照相 发表于 2009-10-28 12:23

作者是
1。瞧不上理科生的工科生

2。干烦了,觉得前途无望的理科生。

人类,本来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不是一步一个里程碑的往前跨。看看人类发展史,这两百多年里捣腾出多少东西。旧石器时代持续了以百万年计的时光,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到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间隔了差不多两万年。能活在现在这个人类文明时代就安心吧,不要老想着石破天惊。此话谨献给在人类历史上打了回酱油的同学们。(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索尔维会议与会者及同等地位者不在听众之列)

litian.int 发表于 2009-10-28 12:29

这个太狭隘了吧,这个论题和FH 与Uni之争不是同类型的无聊么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3:23

作者是
1。瞧不上理科生的工科生

2。干烦了,觉得前途无望的理科生。

人类,本来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不是一步一个里程碑的往前跨。看看人类发展史,这两百多年里捣腾出多少东西。旧石器时代持续了以百 ...
山区人民爱照相 发表于 2009-10-28 11:2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少给人扣帽子,研究理论科学的理科生的研究难度远比工科生的高,绝对属于让人敬佩的一群人,可收入却不如工科生,这是值得深思的。

hellpning 发表于 2009-10-28 13:45

只能说这人不成熟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4:56

略有不同意见。

在做研究的时候,每个研究者都是抱着造福人类的目的去做的。到具体是否能投产使用,这是商人研究的范畴。可能因为投入产出比例不高,也有可能不稳定,所以使该技术迟迟无法投产。等过段时间,生产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此项研究成果必然能转化成实际的成果。

slash034 发表于 2009-10-28 09:2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完全同意。下一个问题是:
1个研究发明,经过几十年的延迟,就能变成1项对人类有意义的应用?是不是一一对应?
还是说100个研究发明,经过几十年的延迟,才能有其中一项证明其有价值?
另外的99个发明,最终也没有成果,是因为
A。再过100年,等条件成熟了就能有价值?
B。最终也没有实用价值。
事实证明,B才是普遍现象。理想情况为,一个研究者刚启动研究的时候就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对不对,可能成果转化率就不是1%,而是10%,甚至更高。

山区人民爱照相 发表于 2009-10-28 15:00



少给人扣帽子,研究理论科学的理科生的研究难度远比工科生的高,绝对属于让人敬佩的一群人,可收入却不如工科生,这是值得深思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2:2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哪儿给理科的扣帽子了,我哪儿又看不上理科的了。理论物理学家看的书在我眼里只有两类,一类是看完前言就看不懂的,还有一类是前言还没看完就看不懂了。
作者在这里说理科的是自己在说理科的在象牙塔里头脑风暴,我说人类就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淡定一点行不行。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5:27



作者在这里说理科的是自己在说理科的在象牙塔里头脑风暴
山区人民爱照相 发表于 2009-10-28 14:0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在写前言?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8 22:35

7# 山区人民爱照相


作者就是你楼上的那位
我没有资格来评论,所以发到博士版儿,让大家来客观的分析一下

德国小市民 发表于 2009-10-28 22:41

只能说这人不成熟
hellpning 发表于 2009-10-28 12:4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相信他肯定不是教授级别的,肯定不是赚大钱的,肯定没有几十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经验
但是,作者的心态及其的好,喜欢对于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

mars198356 发表于 2009-10-29 08:05

本帖最后由 mars198356 于 2009-10-29 07:06 编辑


这个完全同意。下一个问题是:
1个研究发明,经过几十年的延迟,就能变成1项对人类有意义的应用?是不是一一对应?
还是说100个研究发明,经过几十年的延迟,才能有其中一项证明其有价值?
另外的99个发明,最终 ...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3:5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一般来说急功近利总是不可取的(当然如何定义“急”和“近”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做学术来说尤其是这样。如果一味想着如何转化成实际成果,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至于说99%都在浪费时间和资源倒也未必,就像小孩学走路,你说所有的跤都可以不摔(如果给定一个完美的学习模型),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至于摔多摔少当然看这个孩子的天赋,可是摔得多学得慢不等于说他/她将来不可以去参加竞走比赛啊,不是吗?而小时候天子聪颖的也有不少后来泯然众人。因此说,如何预测某个研究是否有价值很可能比做这个研究本身更困难,还不如随性一点比较好。当然,这跟不断地反思自我并不矛盾,会走路了还是用不着没事去摔一下的,呵呵。

orionsnow 发表于 2009-10-29 11:20

嗯,在工作版还没有辩论够,现在杀到这里来上升到理论高度了

weimeng 发表于 2009-10-29 19:31

LZ,送你一句老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老太爷2008 发表于 2009-10-27 21:5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Tong yi

berlii 发表于 2009-10-31 18:00

值得商榷!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1-1 02:00



我觉得一般来说急功近利总是不可取的(当然如何定义“急”和“近”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做学术来说尤其是这样。如果一味想着如何转化成实际成果,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至于说99%都在浪费时间和资源倒也未必,就像小孩学走路,你说所有的跤都可以不摔(如果给定一个完美的学习模型),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至于摔多摔少当然看这个孩子的天赋,可是摔得多学得慢不等于说他/她将来不可以去参加竞走比赛啊,不是吗?而小时候天子聪颖的也有不少后来泯然众人。因此说,如何预测某个研究是否有价值很可能比做这个研究本身更困难,还不如随性一点比较好。当然,这跟不断地反思自我并不矛盾,会走路了还是用不着没事去摔一下的,呵呵。
mars198356 发表于 2009-10-29 07:0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哈哈,too simple, even naive.
这跟“急功近利”有屁关系,想问题切忌想当然(又例如“如何转化成实际成果,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
开一个课题,最重要的就是在define阶段,如何定义自己的课题,研究价值在哪里,问题在哪里?解决问题的价值在哪里?解决问题A是否会带来更多其他的问题BCD?define是一门科学,如果define在会被认为是“急功近利”的话,只能说明这个科研者的不成熟。
你所说的摔跤不可避免,显然不是恰当的比喻。如sony,philips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研究机构,哪个不是在开展项目之前就花大量精力在define步骤上,以保证有限时间内作最有意义的研究。所以这类公司的科技创新总能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即使是学术界从dgf这样的组织获得的课题,也无一不经过内部事先评估,即define。
正因为define的步骤如此重要,各个企业文化中都尤其重视此步骤,如何有效定义define。例如toyota的lean,或者ge的six sigma,以及triz等。

“因此说,如何预测某个研究是否有价值很可能比做这个研究本身更困难,还不如随性一点比较好”
道理都教给你了,是继续随性下去,还是顿悟,都不重要了。因为以后你终会明白。


扯远了,本来这个话题的原始内容就是“这个世界对于科研的实际需求是否远小于人们印象中的”。

mars198356 发表于 2009-11-1 08:00



哈哈,too simple, even naive.
这跟“急功近利”有屁关系,想问题切忌想当然(又例如“如何转化成实际成果,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
开一个课题,最重要的就是在define阶段,如何定义自己的课题,研究价值在 ...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1-1 01:0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我奉陪你深究一下。

1、你说的define跟我回复中说的“如果一味想着如何转化成实际成果”并不矛盾,请不要断章取义,我可没有说做研究不需要想研究价值在哪里。请把“一味”重读一下。

2、摔跤是比喻,当然不可能完全跟做研究一样。用比喻就是为了把我要阐明的方面更清晰的表现出来,而不是说面面俱到。我完全赞成你所谓define(虽然我不赞成这个用词)的重要性,我所要强调的是做到这一点不是一般认为的那么容易(如果每次做完研究能够反思一下当初是如何define的话,应该可以学到更多)。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define很可能是一件比实际去做更困难的事,就算是你提到的这些标准,也应该不止一个人摔了很多跤才总结出来的吧,只是后来享用的人没摔而已,不等于前人的跤可以不摔(当然如果你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摔跤,我没意见,但是你不可以阻止别人摔:)。

3、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本身不够准确的“研究价值预测模型”,我才认为做研究是随性点还是根据(你认为的是否有)研究价值来是值得讨论的一件事。好比你做A需要一个月,评估A是否有价值需要半个月,但是你的评估也可能错,做也可能做不完,那么你是直接做还是先花半个月评估当然应该事先考虑一下。而现实中,往往后者比前者困难,因为你完全不知道“评估A是否有价值”需要多久。话说回来,需要做这样的决定应该已经身处一定的位置并且有一定的经验了,我想这里大多数都是在读博士生。如果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性点),由导师把握大方向(相对比较可靠的预测模型),认真而且开心地读完博士就好了(不至于给自己很大压力一定要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贡献)。至于人生规划,当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细细考虑,只是这是一件各人自己把握的事,我只是不同意楼主的意见(和劝说),所以说说自己的观点。

4、你复述的话题原始内容本身就是如何评估做一件事的价值的问题,在这里这件事就是科研。而我的观点就是,我们没有很好的模型去评估科研这件事(你应该同意你举的行业标准作为例子也太simple太naive了吧),因此,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做这种“宏观调控”,按照自己的兴趣走,如果有一天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很好的评估,自然会自我调整。

另外,“因为以后你终会明白”这句话全文最没有科学依据的一句话:)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1-1 13:41

本帖最后由 jiejiedog 于 2009-11-1 12:48 编辑

首先鼓励一下,不管结论如何,至少你是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
回应如下
to1:这是个典型的define的问题。你尝试提出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一味。。。”,进而得出多余的结论。

to2:可见你虽然模模糊糊能够理解define的意义,却因为研究环境限制,无法对define有更深的认识。譬如你说的“如果每次做完研究能够反思一下当初是如何define的话,应该可以学到更多”,显然是指研究方法层面method的,也就是说你混淆了define的概念。define和你研究的方法无关,而是对于问题的定义。
至于method的改进中,摔跤是不可避免的。而define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你在研究method的过程中摔的每跤都有意义。

回到define,其实正确define并不侧重研究者的深度,而是研究者的广度。正如你说的教授能更好预测模型,更多是因为他的广度。所以世界上成功的研究所,都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理论,每个研究所都有类似principle scientist的人,用于精确define。
但是在高校研究所里面,除了教授和oi以外,其他的同事普遍有深度而缺乏广度。你说的diss有教授把关是没错,可是其他的paper呢?我们研究者缺乏的从来不是idea,但是idea不等于innovation。我看过一份调查,从idea到innovation之间大概是几千甚至几万比一的概率。

to3:如果define正确,就好比研究者走在了一条大方向正确的道路上。至于在这条路上摔多少跟斗,走多少弯路,则不能避免,取决于个人水平。至于有没有结果,也不用特别在意(你所说的随性)。因为往往搞研究的,没有正面结果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后人在前人基础上可以继续往前走,因为大方向是对的(正确的define具有连续的价值)。

to4:“我们没有很好的模型去评估科研这件事”这句话半对半错。错,是因为正确define的理论并不是什么前沿科学,世界知名研究所的文化中无一不重视define的,对于define的系统研究可以回溯到二战。
说你对,是因为确实有很多纯学术的研究所,缺乏对于define的重视和培养,或者有的研究所就是把发paper作为define后的目标。等等原因,所以如果你说你们研究所没有很好的模型评估科研句话,我丝毫不会觉得惊奇。
其实正确的define不等于能为所谓人类带来多大贡献等等。正如有的人说的,科学的进步就是人类一小步一小步积累起来的。如果研究方向目标被正确定义了,研究者的贡献总是正面的,无论多少。反之,即使发明了40种茴香的写法,也是虚度光阴。
有的人说,科研本身就是动脑的乐趣,所以不用太多考虑,随性而为。如果是一个不更事的大学生这么说我可以接受。我们搞科研的人应该过了人生的那个阶段。读博的人个个成绩优良,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内一再一再地证明了自己在动脑方面的能力了。读读博了还对自己要求那么低,是不是幼稚了点?

我最后的“因为以后你终会明白”并非无的放矢。因为define这项技能是世界上各个企业或者知名研究所的培训第一课。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5:22

作者是
1。瞧不上理科生的工科生

2。干烦了,觉得前途无望的理科生。

人类,本来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不是一步一个里程碑的往前跨。看看人类发展史,这两百多年里捣腾出多少东西。旧石器时代持续了以百 ...
山区人民爱照相 发表于 2009-10-28 11:2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太精辟!{:5_394:}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5:31



少给人扣帽子,研究理论科学的理科生的研究难度远比工科生的高,绝对属于让人敬佩的一群人,可收入却不如工科生,这是值得深思的。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0-28 12:2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大多数的理科生都是在学校或者研究所之类的非盈利机构搞研究
而好多的工科生都跟企业有亲密接触
按照你的思路,如果只是以钱来作为衡量标准,我也可以做比较。例如:好多FH毕业生的收入超过Uni的,好多本科以及硕士毕业生的收入同样超过博士生。。。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5:36

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大家在玩码字游戏啊{:5_355:}我不奉陪了

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1-1 18:01


我也可以做比较。例如:好多FH毕业生的收入超过Uni的,好多本科以及硕 ...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4:3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很傻很天真。你的“好多”是多少比例?都到这个水平了还不会用统计角度看问题,拿小概率事件当作“好多”,后面的贴你看不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einstein 发表于 2009-11-1 19:20

同意JIEJIEDOG

举一个例子。话说美国有个叫做高通的小公司,这个公司很出名,像新浪科技什么的经常提到这个公司怎样怎样。这个公司有一个主要业务,就是对行业的未来进行预测,然后把未来的产品做一个定义,建议这个未来的产品要做成什么样子。我们部门就经常花大价钱买这样一份2,30页的产品建议。我们公司的研发就大体要按照这个来。否则,凭自己想法做出来的东西,大多是没有用的,而且就算是10年,20年,100年后也没用的,因为之后这个行业是从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

在问问mars,不能预测研究能产生的价值的东西,但凭一个新字,可以申请经费吗?是不是觉得评审人都太“急功近利”?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9:22


都到这个水平了jiejiedog 发表于 2009-11-1 17:0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都到这水平了,你还用“钱”来衡量??如果只是用“钱”来衡量,你会发现有好多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比如说。。。。。
这下理解了吧?这逻辑思维还真的不适合做研究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1-1 19:23


都到这水平了,你还用“钱”来衡量??如果只是用“钱”来衡量,你会发现有好多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比如说。。。。。
这下理解了吧?这逻辑思维还真的不适合做研究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8:2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别跟他们玩了 ,去美食版喝汤去{:4_278:}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1-1 19:30


别跟他们玩了 ,去美食版喝汤去{:4_278:}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1-1 18:2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昨天看了那个杭州美食了,楼主发了好多照片哦,那自助餐真是{:4_286:} {:4_286:}
才198元一位,你看到了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他说的有道理吗?请各位博士分析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