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DIPPING的过程和加热的过程和合一的-----DIPPING一下,然后立即加热。再次DIPPING,再次加热。也就是说涂层是一层一层添加的。
PTFE是不容易溶解于任何液体的,加热的原因就是将之前溶解他的WETTING AGENT 去除,留下固体的PTFE在表层。中间还有一些什么功能我也不清楚。不是搞化学的啊 非牛流体性质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如果考虑可压缩性,就更复杂了,最好指明哪种。
楼上的,NI制作模板吗?最小间距多少?能做多大面积?我需要高度均一有序的自组装的二维模板,周期10到20纳米,不知NI能否做?有 ...
熊猫羊 发表于 2009-10-9 14:5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模板我们自己做,主要做的应用于光传感器的3D模板。所以x,y轴距离都是微米级的
二维的周期10-20nm的模板。。。感觉很极端了,感觉一般的Ebeam啥的做litho搞不定吧。。
我只知道stephen Chou他们有篇05年的文章中,用一种很极端的方法,弄出了类似周期的grating
"6 nm half-pitch lines and 0.04 µm2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patterns by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建议,把硅片直接表面改性,在上边原位聚合特氟龙,比这么折腾强多了 回复 笨猫。
这个DIPPING的过程和加热的过程和合一的-----DIPPING一下,然后立即加热。再次DIPPING,再次加热。也就是说涂层是一层一层添加的。
PTFE是不容易溶解于任何液体的,加热的原因就是将之前溶解他的WETT ...
tipping.point 发表于 2009-10-12 11:2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嫩的牙膏挤完了没有啊,呵呵
如果是一层层添加的,问题简化了
疵点的直径大概多少?PTFE溶解后的分子直径又有多少? 35# 马屁精
{:4_293:} 估计还会挤一挤,楼主问的一点都不认真,咱们也就随便看看啦 35# 马屁精
{:4_293:} 估计还会挤一挤,楼主问的一点都不认真,咱们也就随便看看啦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0-12 16:4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4_283:} 不认真的楼主来了。。。{:4_276:}
平板上的疵点的大小不等直径50微米--200微米的都有,因为发现众多这样类似的疵点,这部分是由我自己通过3D显微镜完成的。
PTFE溶解以后的分子大小不知道的。
再次强调偶不是化学方向,没一点基础知识,而且该部分的实验都是由导师找的另外的公司做的。涂层的过程也是自己从书里找出来的,同时一点点问出来的。因为人家公司不愿意说出涂层的具体过程。 哦,系介个这样啊
原因很明显了,PTFE没有均匀的溶入液体,就算它能均匀的溶入液体,但是涂抹到固体表面的时候,无法保证它的均匀性。当溶液被高温蒸发掉之后,就会出现那么大的疵点了
要证实这个假设:
方法一,多做几个querschliff,就会看见层与层之间,会有好多随机出现的小孔,因为每抹一层就会产生好多疵点
方法二,如果板不是很厚的话,做个Roentgentomographie 本帖最后由 tipping.point 于 2009-10-12 18:09 编辑
哦,系介个这样啊
原因很明显了,PTFE没有均匀的溶入液体,就算它能均匀的溶入液体,但是涂抹到固体表面的时候,无法保证它的均匀性。当溶液被高温蒸发掉之后,就会出现那么大的疵点了
要证实这个假设:
方法一, ...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10-12 17:4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马前辈,
多谢你的建议。
你的建议方法一:
我的想法是可以用SEM切面来做。 不知道这样行得通还是不行。用液氮切割样品,然后用CONFOCAL 聚焦显微镜来进行测试。PS我之前听说过似乎可以用什么液氮的东西冷冻后切割下,这样得到的截面才是真实的侧面。但是我这里不能做,估计找别的系可以做的。
之前做过的SEM 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的缺点是,样品都是用剪子切的,这样的横截面已经被全部破坏了。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做QUERSCHLIFF, 愿闻其详。
你建议的方法二:
这个真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而且我的样品不厚,2MM-4mm左右.确实可以做一个X-ray CT的透视测试。这样就知道每部分的情况了。
多谢啦,不过就是要找个地方做,而且目前不知道哪里有这个仪器啦{:4_278:}
马前辈,
多谢你的建议。
你的建议方法一:
我的想法是可以用SEM切面来做。 不知道这样行得通还是不行。
用液氮切割样品,然后用CONFOCAL 聚焦显微镜来进行测试。
之前做过的SEM 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的缺 ...
tipping.point 发表于 2009-10-12 18:0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PTFE到底属于啥材料,偶不懂哦
液氮,偶也不懂{:4_276:}
对于固体金属材料,可以先切削,再研磨 放液氮里面泡一泡,然后用手掰开 不过,嫩现在不需要看它们的纤维组织
所以,偶认为,只要平整的表面就可以了,切割过程中尽量减少材料的塑性变形 41# 马屁精
聚四氟乙烯,俗称特福龙,不溶不熔,高分子
我最讨厌磨横截面了,磨了后啥都没了。。。而且高分子软,毛病多 放液氮里面泡一泡,然后用手掰开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0-12 18:0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千万注意嫩脆嫩的手指头哈{:4_283:} 41# 马屁精
聚四氟乙烯,俗称特福龙,不溶不熔,高分子
我最讨厌磨横截面了,磨了后啥都没了。。。而且高分子软,毛病多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0-12 18:1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恩,嫩说的对
这么看来,方法一对于这个块probe不太适合,用剪刀的话也不好,塑性变形太大了
还是方法二比较好,不需要触碰它,只需要一个便携设备就可以了 多谢马前辈和笨猫前辈了。
偶回头先找找实验仪器吧。。
祝大家晚安。。。{:5_336:} 楼主我觉得你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有意思
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学化学的,可这世界谁都有教育背景,难道就该画地为牢,不是自己的领域就不管了?,别人的观点对不对,不去考证,帮你的人纵然有好心,一定能做好事?
其二,你想除掉瑕疵,可现在的方案却是去观测瑕疵的形貌,不知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看到瑕疵形貌之后 会对 出去瑕疵有什么帮助么?
其三,既然你都知道了特氟龙无法溶解,问题出在wetting上,这条dip coating是死路一条,为啥还要耿着脖子撞南墙呢?
其四,这个多次dip coating的方法是lb膜法或者静电自组装的蹩脚的模仿,因为后者对成膜的分子也好,粒子也好,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你想把自己和自己都不亲的特氟龙用这个办法组装成膜,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直接去造不粘锅的工厂问问都比在这里原地打转强 还有一点,劳驾加热前查查特氟龙的熔点 楼主我觉得你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有意思
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学化学的,可这世界谁都有教育背景,难道就该画地为牢,不是自己的领域就不管了?,别人的观点对不对,不去考证,帮你的人纵然有好心,一定能做好事?
...
熊猫羊 发表于 2009-10-14 01:3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回复熊猫前辈。。
其二,你想除掉瑕疵,可现在的方案却是去观测瑕疵的形貌,不知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看到瑕疵形貌之后 会对 出去瑕疵有什么帮助么?
-----这个是导师的建议,因为要去除疵点必须要了解疵点形成的原因。可能我的研究到了观察并且知道疵点原因了就可以结束了。之后找人继续做除掉疵点的工作。
其三,既然你都知道了特氟龙无法溶解,问题出在wetting上,这条dip coating是死路一条,为啥还要耿着脖子撞南墙呢?
------这个其实和第2点联系紧密,这个dip coating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生产的技术了,我做的不是科研前沿,而是应用研究。所要做的就是提高现有技术。想开发其它方法---其实就是找出新的涂层替代物或者新的涂层方法,不是我这个方向的课题。
其四,这个多次dip coating的方法是lb膜法或者静电自组装的蹩脚的模仿,因为后者对成膜的分子也好,粒子也好,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你想把自己和自己都不亲的特氟龙用这个办法组装成膜,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PTFE在我帖子出就提起过了,我的研究是以PTFE为载体,中间的实验过程不由我自己完成,因为设备以及安全的,还有人家公司的隐私的考虑。我的工作就是观察平面和涂层后的东西,找出问题出现的可能因素。
直接去造不粘锅的工厂问问都比在这里原地打转强
最后还是感谢你的建议,在我课题开始的时候我也曾经走过不少弯路,要查找这个性质那个性质。最后导师一句话直接回绝了,这个实验不用我做,我们也做不了。。{:4_276:} 楼主的耐心可真好{:4_283:} 欧是被逼的。。
希望以后能坚持这样执着的精神{:4_295:}
页:
1
[2]